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8篇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7-15 14:09:01 阅读:

内容摘要: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篇一: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品读群书治要》第37集: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敬请在WiFi下观看

  《余莉开讲》第三十七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继续学习《群书治要》,今天我们学习《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在做鲁国大司寇的时候,有父子两人因为争讼来告状,结果孔子把他们两个人,关进了同一间监牢,三个月也没有进行判决。后来这个父亲就提出了撤诉,孔老夫子就把他们给释放了。没有再进行任何的追究。路过的大夫季孙听了这件事,就很不高兴,他说:我曾经听您说过,孝是治国的根本。现在杀一个不孝之人,就可以警戒全国的百姓都行孝。但是您不把他杀掉,反而把他给放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回答了一段话,他说: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在上位者,没有教导人走正道,行孝悌,结果下属都犯了罪,平民百姓也犯了罪。这个时候就把他们给杀掉,这是不符合情理的。“不教以孝,而听其欲,是杀不辜也”。你不教导民众要培养起孝心,而用这个孝来审判官司,这是

  杀无辜之人。那么后面他还做了一个比喻,说“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如果全军溃败了,那不能斩杀士卒,司法混乱,就不可以惩罚百姓,为什么呢?“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上面的教化不施行,上面的人没有起到“君亲师”的作用,没有推行

  重视道德教育,这个罪责不在人民百姓的身上。“夫慢令谨诛,贼也”,如果法令非常的不严谨,但是诛杀的却非常地严厉,这是残害百姓。“征敛无时,暴也”,横征暴敛,没有一定的时节,不适时,这个叫暴政。“不诫则成,虐也”,没有事先警戒教育,就苛求他们做到,这叫虐政。“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如果我们的政事,杜绝了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这个时候才可以用刑。

  所以要怎么样教导人们,给人们以道德的教化呢?这个都是有步骤的。那么孔老夫子说:“既陈道德以先服之”,首先要给人们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让人们顺服。人们知道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那就不会轻易地去作恶了。

  那我们现在的社会,好像看似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实际上人们并没有,是非善恶美丑的统一标准。所以说没有给大家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让大家家喻户晓,有一个统一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样才不会出现《墨子》上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什么意思呢?当社会上有一个人的时候,有一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有两个人就有两种,有三个人就有三种。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说: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呢?那么这样就会出现,道德混乱的情况,因为人们都是把我愿意,我高兴,我觉得什么什么是对的,作为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样就会出现了道德混乱了。那么宣讲了道德之后,还是不行,还要怎么办呢?“则尚贤以劝之”。那就是要崇尚尊敬那些有德行的人,劝勉百姓向他们学习,有善心。“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还是起不到效果,那怎么办呢?就把那些不能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人,给废弃,给黜退,让人们有畏惧之心。“若是百姓正矣”,如果这些全都做到了,那么百姓就知道应该崇尚什么,应该畏惧什么,他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地端正了。后面讲:“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那么结果这样的教育,惩罚劝勉,还有一些极端的邪恶之徒顽固不化,这个时候才给他们以刑罚的制裁。这样民众就能够明理而知耻,羞于犯罪了。“是以威历而不诫,刑措而不用也”,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呢?就是不需要用很严厉苛责的政令。那么老百姓都愿意去做善事。这个时候这

  个刑法就可以搁置不用了。

  所以中国古人的这个学问,被称为心性之学,什么叫心性之学呢?看我们通过礼乐的教化,让我们的心柔软,仁慈,而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所以你看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称为礼乐文化。就是通过这个礼,通过这个乐,逐渐地把人的这种心性来得以提升。像孟子就说:“君子远庖厨”,君子为什么要远离厨房呢?所以全无恻隐之心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仁慈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还有和众生,包括和动物一体的心。

  比如说我们削水果的时候,一不小心割刀了自己的手指,我们什么感受啊,我们是痛得头皮发麻,甚至都跳了起来。那么我们被伤害一点手指,出一点血,都有这样的痛彻心扉的感受。那我们想一想,这些动物被宰杀,被烹饪的时候,它的那种感受又是如何呢?所以一个真正有仁慈之心的人,他确实不忍心吃这些动物的肉。所以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个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而万物,包括动物都是我的伙伴。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来对待伙伴,对待包括自然环境呢?你看你有了这种心,你自然知道保护环境,自然不会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更不会涸泽而渔了。

  所以培养人的心性,是中国古人最看重的。那么培养心性的过程,可不是听了一两天的课程,就能够提升的。所以古人说要始从胎教,到慎终追远。特别重视孩子童蒙养正的功夫。为什么这么重视呢?就是从小培养出他的这种仁慈博爱的意识。这个叫“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孔老夫子他告诉我们,先要给民众教化,如果人民没有接受道德教育,就做了邪曲不正的事,那是应该给以宽恕的。但是宽恕之后,一定要再给他以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知道,做人的本分。

  所以在《汉书》上也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他说古圣先王都是承顺天道来办政治的,那么天道有什么特点

  呢?我们说天道都是好生恶杀,有仁爱之心。所以圣王一定要把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而把刑罚作为次要的。

  所以你看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对于治国而言也是如此,一定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两者不能偏废,但是二者也是有本有末,有轻有重,有主有次的。如果废弃了先王的道德教育,简简单单地用执法之吏来制裁人民,你还想让你的道德教育化被四海,这是很难成就的。

  说有一个酷吏叫颜延年,他身材短小,精明强悍,办事灵活快捷。即使在历史上以精通政务而著称的,子贡冉有也未必能胜过他。但是颜延年他却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他痛恨坏人、坏事太过分了,所以被他伤害的人有很多。而且他还有一个擅长之处,就是特别擅长写狱词,以及官府的文书。他想要诛杀的人,他就亲自手写奏折,因为要处死的人太多了,一时血流数里。所以这个郡里的人,都把他称为“屠伯”。结果有一次,这个颜延年的母亲,从东海来看望他,本来是想和他一起行祭礼的,但是她到洛阳的时候,正好碰上颜延年在处决犯人。结果她一看这个情景很震惊,因为这个血流了好几里地。于是,她就觉定住在了道旁的亭舍,不肯再进入郡府去住了。颜延年他就出到亭舍去拜见母亲,但是母亲却关门不见。颜延年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会,这个母亲才愿意见他。见了他的面,母亲就斥责说:你有幸当了一郡的太守,治理方圆千里的地方。但是没有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保全百姓,让他们平安。反而怎么样呢?反而利用刑罚大肆杀人,以此来建立威信,难道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应该这样行事吗?颜延年就赶忙向母亲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而且还亲自为母亲驾车,把母亲带回到郡府去住。

  那么他的母亲和他祭祀完毕之后,就对颜延年说:苍天在上,明察秋毫,哪有乱杀人而不遭报应的道理呢?想不到我人老了,还要看着我壮年的儿子身受邢戮。

  你看这个母亲,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预测到,她的儿子以后的结果一定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天理,违背了天道。好仁恶杀之心。所以她就说:我走了,离开你回到东边的老家,去为

  你准备好葬身之地。果然不出母亲所料,过来一年多,颜延年就出了事。那么这个时候,大家想起他的母亲的这个预言,没有不称颂他母亲贤明智慧的。

  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在古代凡是深明大义的人,都知道“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么我们办理政事要顺应天道,要以仁恕之心来对待百姓。不能够过于苛刻。为什么呢?古人把这个领导者称为百姓的父母官,所谓是“民之父母”。本应以爱民如子的心来对待百姓,哪有父母官对儿女大开屠戮的呢?

  所以他把人民,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能够逮捕多少人,杀戮多少人,作为自己的功绩去称颂。毫无怜悯之心。这个与天道是不相符合的。所以结果也一定不是很好。

  那么古人他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熟读圣贤书。所以他看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就能够预测到他的兴衰成败了。那么相反,一个人即使身为执掌刑罚的司法官员,但是他有仁爱之心,即使他给人判罪,人民也都爱戴他。

  在《孔子家语》上还记载着另一个故事,说孔老夫子的弟子季高,在魏国当司法的狱官,他亲自判处了一个人刑罚,并且怎么样呢,因为当时的刑罚很严厉,要给他实施了断足之刑,古人叫刖足。就是把他的双脚都给砍掉了。后来魏国发生了动乱,这个季高就逃跑,结果怎么样呢?恰巧遇到了被他砍掉双足的人在守护城门,结果怎么样呢?这个人就对季高说,“墙上有一个缺口”,意思是说,你可以通过这个缺口跳墙逃走,但是季高却说:“君子不跳墙”。那他又对季高说:“里边有一个洞”。这个季高说:“君子不钻洞”。这个人又说:这里边有一间房屋可以藏身。那么季高就藏了进去。当这些追他的人都走了,季高要离开的时候,就对这一个被实施了刖足之刑的人说:他说因为我不能够亏损君主的法律,所以亲自把你的双足给砍掉了。现在我遇到了危难,这正是你抱怨的时候。但是你没有抱怨,反而却帮助我逃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人怎么回答的呢?他说被砍断双足,是因为我犯下了罪过,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以前,我看到您要用法律惩治我罪行的时候,是先判了别人的罪,然后才判我的罪,这是希

  望我能够得到减免,这一点我看出来了。而在我被判定了罪行,要行刑的时候,您不是很高兴,而是面带愁容。有一种伤痛之心见于颜色。就是脸上很忧愁,这一点我也观察到了。您这样做,不是对我有什么偏袒,而是像您这样有仁慈之心的君子,自自然然地会有这种表现。他看到人们犯罪,是一种哀怜之心,他会怎么想呢?他说,你看这个人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结果今天被处以刖足之刑,这多可怜,多值得人同情啊。这就是我之所以爱戴您,帮助您的原因了。

  那么这一件事,后来被孔老夫子听到了,孔老夫子怎么评价呢?他说: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其子羔乎。孔老夫子这样称叹子羔,说他做官吏真是做得不错,虽然都是依法办事,但是他心存仁恕之心,这样树立起来的就是德行。如果太过严厉苛刻,那么树立起来的就是怨气。既能够公正,又有德行,还有这种关爱百姓的心,子羔全都做到了。

  有一个故事题目叫《母亲的借据》,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母亲在中学教政治,特别爱教训人,爱板着脸给大家讲大道理。不仅学生都怕他念紧箍咒,就是连家长都怵她。十五年前的一天,我和母亲从家乡亲戚那里,借了一些钱要回家,为了省下坐车的钱,我们选择走小路。我们急匆匆地走着,谁都不说一句话。在过一个小桥的时候,我右脚的鞋子掉了下来,借着穿鞋的功夫,我看了看四周,发现天已全黑,耳边再次响起亲戚叮咛的话,年底治安乱,今晚别赶回去了。但是母亲谢绝了亲戚的好意。借到钱,我们很高兴地从亲戚家里出来,母亲还笑着说:想吃巧克力了吗?我明天给你们姐俩称半斤。结果那件事发生的时候,离我们到家的时候,还有半个小时。一声凶巴巴的“站住,别动”。结果两个男人像山一样,堵住了我们的路。我哆哆嗦嗦地拽着母亲的手,母亲捏捏我的手心,轻轻地说:“不怕,有妈妈。”那是两个男人,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根很粗很粗的棍子。在夜色中,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表情。我想,他们脸上肯定是杀气腾腾。我知道我们该跑,可我清楚,一大一小的两个女人,无论如何也跑不过,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我急得要命,母亲却低头望了望我。她神色平静,面色从容。你看这个母亲,她确实修养得很好,遇到了这样

  的事情,仍然不失冷静。在可怕的沉默之后,右边的男人说话了,我只想要钱,他似乎并不比我们轻松,因为我捕捉到,他话音里有颤抖的样子。母亲没有吭声,男人继续说道:我们真不想伤害你们,我们也没办法,辛辛苦苦打工一年,老板带着钱跑了。我们必须拿钱回家过年。你们城里人好歹也比我们容易些。说话的人,语气倒是老实,可他的棍子,凶神恶煞般地戳在那里,我很清楚,此时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受到伤害。对峙片刻,母亲忽然叹着气,从口袋里拿出蓝色手绢,手绢里包裹的,是刚刚借来的二百元钱。我记得,那是四张崭新的票子。每一张面额五十元。男人看到钱,自然地伸出他空着的手。慢,母亲把钱往怀里一缩,他说:这钱不能让你们抢走,那人的手停在半空,母亲说:如果今天你们抢了我的钱,不管数额多少,你们都是犯了罪的。我知道,你们有难言之隐,可法律不管那么多。不光法律判你们的罪,即使你们自己内心深处,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自己的罪。到了这个时候,母亲竟然讲起课来,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但是她仍然不慌不忙地说:我现在写一张借条,不管你们多久还钱,五年也好,十年二十年也好,甚至你们没钱还也好,只要记住,今天你们没有抢,你们是借我的钱,我希望以后,你们也不要去抢别人的钱。说完话,母亲居然从口袋里摸出了纸笔,在黑暗中,凭着感觉写了一张借据,她把钱和借据一起,放到了那个人的手里,说:“上面有我的名字和地址,至于你们的名字,你们回去自己填写吧。”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歹徒大概出来没有遇到过。他们愣了片刻,互相看了一看,什么也没说,就拿上钱和借据跑了。在余下来的路程,我一句话都没说,因为我失望极了,母亲居然向两个手拿棍棒的劫匪,写下了世间最愚蠢的借据。那个春节,尽管母亲还是给我们买了巧克力,但是我心里很难过,关于那张愚蠢的借据,我始终无法释怀。我想,这绝不是母亲平日里所说的勇敢。结果怎么样呢?在两年后的一天,母亲从学校里下班回家,他手里拿着一张汇款单,上面的数额是一千块钱,汇款人的名字却是陌生的。附言栏上这样写着:谢谢您,没让我们走错路,曾被我认为“非常愚蠢”的那张母亲写下的借据,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就是因为他们听了母亲的劝

  告,虽然在窘迫之下,拿走了母亲的钱,但是也引起了他们的忏悔心。最后有钱的时候,还是加倍地偿还了。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人的本性都是本善的。那么后天的不善都是因为环境的影响,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尽管他的习气很严重,但是仍有本性本善的心。仍然是通过教育,让他生起惭愧心,能够回归到本有的良心。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什么意思呢?你生起他的惭愧心,感动他,即使是一个小人,你看本来都要抢劫的盗贼,他也能够知道悔改,生起羞耻心。最后还加倍地偿还。他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君子。

  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公门好积德”。作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都能够这样地感化盗贼。那么作为官员,能够有仁慈之心,真正做到爱民如子,视民如伤。那么人民又怎么会去跟你对立呢?那我们相信,也有很多人,都会被感化,回头。那么只有个别的,顽固不化的人,那确实是在少数。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作为官员确实要培养起,对老百姓的仁爱之心,不要把他们作为对立面,去应付他们,去对付他们。这样做就错了。

  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二: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品读群书治要》第16集:境缘无好丑

  展开全文

  敬请在WiFi下观看

  《余莉开讲》第十六集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群书治要》,我们今天讲《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在《群书治要.贾子》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梁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担任处在一个边境地区的县令,这个县呢,恰恰和楚国

  接壤。那么梁国和楚国两国的边亭呢,都种着瓜。梁国边亭的人勤劳,结果呢?他们多次灌溉瓜田,这个瓜就长势喜人。而楚国的边亭呢?他们偷懒,很少浇灌瓜田,这个瓜就长势很差。那么楚国边防的县令呢,就对楚国这边瓜长势太差感到恼火。而楚国人呢,他们也记恨梁国人,他们比自己出色,种的瓜比自己种的好。于是他们怎么样呢?他们就趁着夜色,去偷盗破坏梁国边亭的瓜,结果使得梁国这边的瓜都枯死了。那么这一件事发生之后,宋就是怎么做的呢?他不仅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派人呢,偷偷地到了楚国的边亭,趁着夜色呢,仔细地浇灌楚国的瓜。结果这个楚国的瓜呢,它的长势也逐渐变好了。楚国边亭对此感觉到很奇怪,于是他就秘密地观察,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发现呢,竟然是梁国的人来帮他们浇灌。那么这一件事就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于是他就对梁国的私下让步表示高兴,他用重金表示

  感谢,并且请求与梁国彼此交好。所以梁国和楚国,两国的友好往来就是从宋就开始的。

  那么有一句老话说“将败而为功,因祸而得福”,老子也说“以德报怨”,讲的就是这样的事。那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虽然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好,他没有做出像我们一般人的对立的怨恨的报复的决定,反而总是呢,以德报怨。那我们在社会中呢,与人相处,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痛快、不如意,所以很多人因为这些不如意,就整天抱怨,过不上一个快乐的生活。那么我们如果向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究竟是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与烦恼呢?我想任何一个人都说,我愿意选择快乐,那么为什么人人都愿意选择快乐,又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在痛苦、烦恼和不安之中呢?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虽然我愿意快乐,但是很多痛苦、烦恼的事情不请自到啊,我也没有办法抵御。的确,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确实随时可能遇到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不良刺激。但是,是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面对外来的刺激无能为力,而只能任人摆布呢?

  那我们再看一个法兰克的故事,更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回答这一问题,法拉克是一个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因为他是犹太族,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呢,他就被关进了纳粹的死亡营,他的遭遇可以说是非常的悲惨,因为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全都死于纳粹的魔掌,唯一剩下的一个亲人,就只有自己的妹妹了。而他每一次在纳粹的死亡营里都要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有一天,法兰克一个人独自处在囚室之中,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受,那就是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从外界环境上看,法兰克被关进了纳粹的死亡营,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每一天都要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心理意识,自己怎么想,却是纳粹德国人无法干涉的。于是他就凭着想象和记忆,不停地磨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而他的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狱友,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寻回生命的尊严。那么法兰克的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他告诉我们,人对外界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并不是像动物那样,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刺激、意识和反应的关系,正是在意识这个中间环节,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意识、良知的作用,对外部的不良刺激,作出良好的积极的回应,我们把这就称为积极的思维、选择的自由。用小罗斯福总统夫人的话来说,那就是“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够伤害你”。圣雄甘地也说“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所以,在生活中,让人受害最深的,并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们允许这些不良的遭遇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干扰到我们的情绪。所以有人说,虽然我们不能掌控风的方向,但是我们能够调整风帆。什么意思呢?在生活中,我们不知道会遇到来自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什么样的不良刺激、不良遭遇,这是我们无法预见的,但是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呢?在面对这些不良遭遇的时候,可以对外部的不良遭遇、不良刺激作出良好的积极的回应,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我们北京这样大的都市,经常会遇到交通拥堵的现象,当有的出租车司机遇到堵车的情况,会怎么样呢?就会不停地抱怨,嘴里甚至还不干不净地骂着,说真倒霉,刚出门就遇到了堵车,那我们想一想这种抱怨的情绪,能否改变交通拥堵的事实呢?不仅改变不了,反而使自己的心情越来越焦急,越来越烦躁。而且中国人还有一句话,叫“心想事成”,意思是说你总是有某一种想法,那么你想的那件事呢,很可能就出现在你的人生中。所以你越是抱怨交通拥堵,这个交通拥堵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那么另一个人呢,他恰恰相反,他想反正已经交通拥堵了,而我已经忙了大半天,我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所以他还拿出一个舒缓的古典音乐来播上一曲,再和乘客聊聊天,开几个玩笑,这样就调节了气氛,让这个时间也觉得过得很快。所以面对同样交通拥堵的境缘,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态度,所以这一个交通拥堵的情况呢,对他们的情绪影响也就不同。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呢,我们面对同样的困难、问题、挫折,但是不同的人,因为采取了不同的视角。结果呢?这个问题对他们的影响就不一样。那么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有压力,往往都是因为没有选择

  正确的视角所导致的。所谓的视角,就是把现在或者即将发生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来观察的能力。

  有一个小和尚,他去向一个老和尚去学习,但是这个小和尚呢,经常因为芝麻大的小事就怨天尤人,抱怨个不停,那为了教导这个小和尚,这个老和尚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天,这个老和尚给这个小和尚端了一杯水,然后呢,放上了两勺盐,搅拌一下,他说你喝一口,尝一尝是什么滋味,这小和尚舀了一勺,喝到嘴里,哇,很苦!他一下就吐了出来,那么这个老和尚又带着这个小和尚来到了一个湖边,这个湖边有清澈的泉水,结果呢,他就把这两勺盐,又倒了湖水里,然后又请这个小和尚说,你舀起一勺尝一尝是什么味道,这个小和尚舀了一口,尝在嘴里,非常的甘甜,非常的好喝。老和尚说,你看同样是两勺盐,把它放在不同的容器里,你喝这个水感受就是不一样的。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当这个容器很小的时候,两勺盐就让你受不了;但是当这个容器很大的时候,两勺盐呢,让你没有感受。当我们一个人的心量变得很大的时候,那么很多事就不再是事了。所以下一次,当你遇到那个小小的问题,就感觉到困扰的时候,就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请记住那一个更大的参照系。那你发现,这个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困难。所以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我们真的发现“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有一个老人家呢,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她是卖雨伞的工作,另一个女儿呢,是在染坊经常要晾衣服。结果呢,是晴天,这个老人家也担忧,阴天她也担忧。因为晴天的时候,担心她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阴天的时候呢,又担心她二女儿染坊的衣服晾不干。结果“忧”能使人老,很快呢,她就衰老下来了。过了不久呢,她遇到了一个老朋友,看到她这么快速的衰老,就问她是什么原因。她就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这个朋友,这个朋友就笑了,他说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你应该是晴天也高兴,阴天也高兴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晴天的时候,你二女儿染坊的衣服好晾干;阴天的时候呢,你大女儿的雨伞好卖。这个老妇人一听也对呀,从此以后,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她都很开心,过上了一个快乐的生活。所以呢,幸福其实就在一念之间,这个“一念”呢,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怎么想。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投河的少妇人的故事,这个少妇人呢,她刚刚结婚两年多,结果她的丈夫就被别人拐走了,而她刚刚满周岁的儿子,本来活泼可爱、聪明伶俐,但是呢,也得了重病,结果呢,就过世了。看着自己最爱的人,一个一个的离自己而去,她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所以她一时想不开,就去跳河自杀。幸好被河中央的一个老艄公给救了起来。这个老艄公就问她,我看你年纪轻轻,家境也不错,为什么这么想不开,非要走上绝路呢?这个少妇人说,老人家你不知道,我的生活有多么的悲惨。于是呢,她就把自己的经历给这个老艄公诉说了一遍。这个老艄公听了之后,低着头,沉吟片刻,然后抬头就问她,那么两年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这个少妇人一想,她说两年之前,我还没有结婚,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我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老艄公就说了,这不过命运之船又把你送回到两年前去了,你现在又没了丈夫没了儿子,你仍然可以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啊,请上岸去吧!这个少妇人一听,觉得有道理啊,所以她走上了岸,再也没有想到去自杀,因为她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感受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力度。所以有一位哲人说,我们的痛苦并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境”呢,就是物质环境;这个“缘”呢,就是人际关系。这个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它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就看你怎么样来处理它、怎么样来对待它、你的心态如何。

  所以有一个故事,题目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讲的是个国王,他特别喜欢打猎,经常与宰相微服私访,这个宰相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一天呢,这个国王到森林里打猎,一箭就射倒了一只花豹,国王下马呢,就去看这个花豹,可是没有想到,这个花豹使出最后的力气,扑向了国王,将国王的小指咬掉了一截。国王就叫宰相来饮酒解愁,谁知道这个宰相却微笑着说:“大王啊,想开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听了很愤怒,说:“如果寡人把你关进监狱,这也是最好的安排吗?”宰相依然微笑说:

  “如果真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大怒,马上派人将宰相押入监狱。一个月之后,这个国王养好了伤,他独自出游,来到一处偏远的山林,突然就从山上冲下一队土著人,把他五花大绑地带回了部落,这个山上的土著居民呢,他有一个习惯,有一个习俗,就是每逢月圆之日,都会到山下去寻找祭祀满月女神的牺牲品。那么土著人呢,找到了这个国王,就准备将国王烧死,来祭祀女神。正当国王绝望之时,这个祭司忽然大惊失色,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国王的小指头少了小半截,不是一个完美的祭品,收到这样的祭品,满月女神会不高兴的。于是,万不得已,这个土著人就把国王给放了。国王大喜若狂,回到宫中,就叫人把宰相给释放了,并且摆酒宴请他,国王向宰相敬酒说:“唉,你说的真是一点也不假,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那一天被花豹咬了一口,今天我连命都保不住了。”国王忽然想到了什么,他就问宰相:“可是你无缘无故的,在监狱里蹲了一个月,这又怎么说呢?”宰相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酒,才说:“如果我不是被关在监狱里,那您想一想,陪着您去微服私访的人一定是我。当土著人发现国王您不适合祭祀,那岂不是轮到我了吗?”国王听后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说:“是啊,果然没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么这个故事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这一切呢,肯定也是一种最好的安排。所以不用懊恼,也不用沮丧,更不要只把眼光看在一时,如果我们能把眼光放远,把人生的视野放大,不用怨天尤人,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呢,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么这个故事呢,给我们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的道理。

  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充满着感恩心,那么我们发现呢,我们往往能够改变,在一般人看起来是不好的,或者是挫折的事情。那么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头掉在井里的驴,当我们沮丧的时候,当我们有抑郁的情绪的时候,我们想一想这个故事呢,它就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有一头驴,掉到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废弃的陷阱里,主人权衡一下呢,他觉得救上这头驴很不划算,于是怎么样呢?于是他就走了,只留下这头孤零零的驴。这头驴呢,看到主人不救他,而且自己呆在这个井

  里,每一天还有人往里面倒垃圾,这个驴就很生气,哎,自己可真倒霉啊,掉到了陷阱里,主人不要它了,但是就连死也不让它死的舒服一点,每天还有那么多的垃圾扔在它的身上。可是有一天,这头驴的思维突然发生了转变,它决定改变它的态度,于是它每一天呢,都把上面倒下来的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并从垃圾中找到那些残羹剩饭,来维持自己的体能,终于有一天,垃圾成为了它的垫脚石,使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所以不要抱怨你的不如意,不要抱怨你的家庭环境不好,你的工作很差、工资很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却没有人赏识。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太多的不如意,中国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可以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这个世界呢,只在乎你是否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还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而事实上,踩在垃圾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

  所以这一个故事呢,也是告诉我们,只有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怀着感恩的心来看问题,生活呢,少了很多的抱怨,环境呢,也因此有所改变。所以有一位老人家,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样写到:“感激伤害你的人”。为什么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呢,很多人对伤害过自己的人,都是恨不得他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发生才好,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这位老人家却提醒我们: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没有人曾经伤害过我们,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正是有人把我们伤害了,我们又重新生活,恢复正常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就得到了提升,得到了磨练。“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我们很善良,但是有的人就觉得“人善被人欺”,其实这一句话有待商榷,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这句话后边还有半句话说,“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所以我们好像被人欺骗了,但是我们还是心怀感恩。为什么呢?增进了我们的见识。我们知道天下有好人也有恶人,还有这样骗术高超的人。但是重点在哪里呢?重点在于不要因为别人欺骗了我们,我们就丧失了信任别人的能力。也不能因为别人欺骗了我们,我们转而又去欺骗别人。有一句话说的很

  好:别人做得对不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谁一定要做对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做对。而且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不希望被别人欺骗,那么我们转而也不能够欺骗别人。所以要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们的见识。“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你学会了自立”,正是有人把我们遗弃了,所以我们从小学会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意识,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天下,所以你看很多的成功人士,当他们回首童年的时候,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磨砺。他们对这一段磨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反,我们看到很多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孩子,家庭很富裕,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体会到生活的不容易、赚钱的辛苦。结果怎么样呢?过着游手好闲、吃喝玩乐、骄奢淫逸的生活,甚至发展为纨绔子弟,成为啃老族、败家子。所以究竟哪一个环境好,那真的很难说。就看我们如何运用这个环境来成就自己还有孩子的人生。“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正是因为有人把我们绊倒了,当我们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能力就得到了加强、得到了提升。“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很多人说你看我修养多好啊,对谁都是满面笑容,一团和气。其实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的身边都是恭维我们、赞叹我们、甚至谄媚巴结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觉得自己修养好、心态好,从来不发火,那也是很正常的。

  当有一天一个不认识你的人、也不知道你是领导的人,走到你的面前指着鼻子骂你,对你无理取闹的时候,你还能对他表示耐心、表示微笑,这才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以要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那么用大文豪巴尔扎克的话就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但是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同样面对挫折和困难,有的人呢,从中汲取教训,把困难作为成功的垫脚石,但是有的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却是一落千丈,不知道如何去应对。最后呢?也给自己带上了不归之路。所以“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当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发现,其实“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任何一件事情来到我们面前

  的时候,我们都不要认为它是一个绝对的坏事,我们把一般人看起来不好的事情,转变成好的事情,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这也需要真实的智慧。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三: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四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婚礼中“礼”是怎么样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那么关于礼,这种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婚礼来加以说明。我们知道中国人他这个礼,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就看一看这个婚礼,就知道这个礼,是怎么样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在男女双方成亲的前三天,男方三日不奏乐,女方三日不熄灯。那为什么三日不熄灯呢?是不是高迷信活动啊?实际上古代的所有礼仪,都起到了教育的效果。因为再过三天,这个女儿要出嫁了,趁着她还在家的时候,抓紧时间给她以为人妻、为人母的教育。所以甚至彻夜不眠,告诉她怎样去承担好家庭的责任。在迎亲这一天,男子早早的要起床了,他起床干什么呢?他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在古人看来两个人的结合,不仅仅关系到两个人、两个家族的命运,它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天下的太平,关系到家风能不能传承,所以礼节就特别地慎重。这个男子,他要动身迎亲之前,他的父亲要给他敬酒。我们知道中国人,特别讲求的就是长幼有序,平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是儿子毕恭毕敬地给父亲敬酒,但是他要去迎亲的这一天,次序突然换了,换做是父亲亲自给儿子敬酒。从此以后,祭祀祖先的责任,家庭的德风就要由你来承担了。这个儿子也就知道,今天我所做的这件事责任重大,不可儿戏。

  这个新郎到了女方的家里。这个女方的父母,亲手把女儿交到新郎的手上。意思是说,从此以后,我这女儿一生的幸福,就托付给你了。你要对她很关爱,很负责任。嫁女儿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当然很高兴。但是心里也有很多的牵挂。不知道女儿嫁到婆家,会不会受气,丈夫对她够不够好,够不够负责任。这个时候,新郎也能够体会到,岳父岳母的心情。于是,他带着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恩他们为自己培养了一个贤内助,也是希望岳父岳母放心,自己一定会善待他们的女儿。那么这样,这个女子才被娶上了花轿。她坐定花轿之后,一定要做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就是把她的香扇,从轿子的窗口给抛

  出去。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动作呢?因为这个女子,在家以前也是千金小姐,父母的掌上明珠。那骄里娇气的习惯也很严重。比如说这个天气稍微有点热了,还要拿着扇子扇一扇。说这天气好热呦。所以骄里娇气地小姐习气很多。但是今天,你要去为人妻,要成家立业了,那么这些小姐的习气,坏脾气,就要随着这一把香扇,全都抛出去,抛得一干二净。那么到了丈夫的家里,从此以后,我们这个家就托付给你了,你是我们的家庭主妇。所以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辅助丈夫,下教育好子女。这个责任,无比地重大。必须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够承担好,所以厚德载物。

  那么这个新婚的夫妇要喝交杯酒,这个交杯酒也喝得很有味道。他们是拿一个葫芦瓜一切两半,然后一人一半,提醒我们夫妻本来是一体的,不分彼此。而这个葫芦瓜里的酒是甜的,葫芦瓜的丝是苦的。喝了这一杯交杯酒,就意味着夫妻从此之后,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白头偕老,共度一生。所以你看,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夫妻两个人本来就是一体的,不分彼此。所以不要过多地计较。那这还不算,还要把两个葫芦瓜拿绳子系在一起,挂在墙上。干什么呢?留作纪念。提醒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不要因为小小的磕磕绊绊,忘记了两个人结合时最初的发心。那我们想一想,两个人在结婚那一天,都是怎么样的发心呢?都是想到,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可以每一天生活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呵护了。所以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所以你看到这个葫芦瓜,想起两个人结合时的最初发心,那你还会因为生活中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去闪婚闪离吗?

  所以你看这个婚礼的每一个步骤,都是起到教育的作用,都是提起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提起一个人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礼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刘余莉教授简介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毕业,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富。曾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

  2015、2016、2017年,先后三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十四集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中国人自古以礼治天下,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礼义道德的教化呢?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安定国家、教导人民恭敬和顺,没有比用礼义道德来感化更好的办法了。所谓治国,无非是“安上”与”治民”。而孔子认为“安上治民”最好的方法是用礼。“礼”的本质是“敬”,虽然只是一个“敬”字,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是巨大的,因为有“敬”便能有“悦”,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因敬爱和喜悦而和谐,这就达到了“安上治民”的效果。

  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让我们从中领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中国智慧,领悟治国理政的上上之策。敬请收看本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四集: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篇四: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品读群书治要》第10集:过?不改是谓过矣《余莉开讲》第?集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群书治要》,今天我们讲座的题?是《过?不改是谓过矣》,在《群书治要.?》中有这样?句话,“?忌知?知恶?不改也,以贼其?,乃丧其躯。有?如此,之谓?忌也。”这句话是说??最?的忌讳就是明明知道???上有种种的过恶,但是却不知道悔改,这会伤害??的??,乃?丧失??的?命。?个?有这样的?为,实在是??最?的忌讳。?有过失?不改,确实会给??招致灾祸,?如说贪财贪利、贪名贪?,贪吃喝玩乐等等,任何?个贪字?得太过分,都会给??还有家?招致灾祸。那么?防为什么不能够改过呢?我们总结?下,可能是有四个??的原因。第?,就是没有认识到过恶的严重危害,在《周易》上说,??以?善为?益?弗为也,以?恶为?伤?弗去也。故恶积?不可掩,罪??不可解。??认为做?的善事没有什么益处,就不屑于去做,做?些?的恶事,?伤?雅,所以便不去改过,结果怎么样呢,结果罪恶?积?累以致达到了?法掩盖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可见灭家亡?都是因为有过失?不能改所导致的,所以古?特别提醒我们,勿以善??不为,勿以恶??为之。第?个原因,不能改过,就是因为??的志向不坚定,所以改过的愿望不迫切。中国古?经常说?志,?志特别的重要,苏轼在研究古?之所以有成就的原因之后,说了这样?句话,他说:“古之??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也说:“志不?,天下?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就?番事业,必须?先要?志,这个志就像?标?样。??有了?标才不会被诱惑。就像我们要登?,这个?顶是我们要去的?标,那就不会再登?的过程中看到鲜花很好看,我们停下来去欣赏,被这些东西所诱惑。那么应该?什么样的志向呢,清朝有?位思想家叫唐甄,他说:“其为志也,以?于尧孔?不少让,”意思是说,要让我们?像尧帝像孔?这样圣贤?的志向。也就是说要把成圣成贤作为??的?标,所以改过的关键就是我们是否确?了??的?标,那很多?说我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向圣?贤?学习呢?有必要?要成圣成贤吗?其实圣?贤?啊就是找到了我们?性的?,他是回归了我们的本性的?。我们知道每?个?都具有纯净纯善的本性,所以??的意义何在呢?那就是《?学》上的开篇所说的:明明德,所以我们要把所以与明明德不相关的东西都放下,与这个不相应的东西都改正,?如说?私?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是??我等等。不放下这些东西,我们就难以回归?信,就难以达到明明德的?的。那么受损失最?的是谁呢?当然是我们??,可以说是辜负了此??之为?的机缘。那你明?了这?点,你才能够勇于改过,所以《了凡四训》上说:要??知?,??改过,假如??不知?,则??安于?是。???过可改,则???步可进。为什么天下聪明俊秀的?很多,但是他们的德?却不能够修养,善业没有更加的增长呢?了凡先?告诉我们,其原因就在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因循。以为这两个字就耽误了??,这个因循就是不能够改正??的习??病,没有勇猛?。所以了凡先?他以?作则,历?改过迁善,最终改造了命运,?想事成。但是如果?个?他成圣成贤的志向不够坚定,那么他改过的愿望也就不那么迫切了。第三个不能改过的原因就是?边没有好的榜样,我们所接触的?事物,物质环境,?物环境,很多都是让我们退堕的缘分,?不是让我们提升的缘分。我们看不到好的榜样,你看我们?边的亲朋好友,?多是追名逐利,唯利是图,甚?是习以为常,习惯成?然,那我们看他们??有了利过失,??不仅看不到,更谈不上想去改正过失了。所以古?说,要选择?个好的修学环境最??特别重要。蓬??中不扶?直,你看这个蓬草,它本?虽然很软,但是这个?都是往上长的。所以这个蓬草如果?长在?中,没有?扶他,他也会?然向上?长,长得很直。所以古?说:三?不读书,??可憎。什么意思呢,因为古代的?读的都是圣贤之书,亲近的都是圣贤之?,这些圣贤?,都告诉你如何改过迁善,组合克服??的习?,成圣成贤。那么在古代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基本上??都读圣贤书,对四书五经都?常地通达了解。当时社会的?艺作品,?如说戏剧、?说、相声快板等等也都是在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那即使在这种环境之中,还三?不读书??可憎。那么我们的环境和古?的环境相?,不知道差了多少。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是什么状况呢?在这种状况下呢是??不读书则??可憎。所以在这种社会污染?常严重的情况下要懂得亲师择友。就是亲近选择善良贤德的?师,向他学习,和那些德才兼备的?交朋友,这?什么都重要。古?做了这样?个形容。他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虽不湿?,时时有润。说如果我们经常和那些善良的?有德?的?交往,就像我们在雾?中???样,虽然打湿不了你的?服,但是你时时能够蒙受他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地??也成了?个有德?的?。所以对于好的?师善友,好的修学环境要特别地珍惜。这样才能够:德?进、过?少。第四个不能改过的原因,就是?个?的孝敬之?没有提起。我们知道孝是中华?化的根,敬是中华?化的本。这个孝敬是以孝亲尊师为代表,那么?个?对?母没有孝?,对?师没有恭敬之?,那么这呢,他就没有改过的动?。那我们看

  是以孝亲尊师为代表,那么?个?对?母没有孝?,对?师没有恭敬之?,那么这呢,他就没有改过的动?。那我们看到很多?他之所以戒酒戒毒戒?,弃恶从善,最后吃苦耐劳,都是因为在学习了传统?化之后把这个孝?提起来了,他不希望??的母亲在为??担忧。所以把这么多年所养成的习惯。在?般?看起来是不可克服的问题全都克服了。像在戒毒所中,有?些警官告诉我们,?现代的所谓科学的戒毒?式,能够真正戒掉毒瘾的?只要百分之??已。可以说是少得可怜。但是那些吸毒?员在学了传统?化之后,他的孝?感恩?提起来了。他有了责任感,所以戒毒成功的?例也?幅度地提升了。这个对?也?常地明显。所以?不能改过,从根本上??,就是他的孝敬之?没有提起。那么关于改过,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中个给我们讲了怎样才能够改过,改过有什么效验,有什么?法,这本书对我们改过帮助很?。那我们看?看怎么样才能够改过呢?在《了凡四训》上给我们讲了改过要发三种?。第?种?就是羞耻?,第?种?就是畏惧?,第三种?就是勇猛?。?先我们看?看羞耻?,在《了凡四训》上有?段话说得很好,他说:但改过者,第?要发耻?,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裂,耽染尘情私?不义,谓?不知,傲然?愧,将?沦为禽兽?不?知矣。世之可羞可?者,莫?乎此。孟??:耻之于??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此改过之要机也

  。袁了凡先?说改过第?就是要发羞耻?,那什么是羞耻?呢,他说让我们回想?下,古代的那些圣贤?,?如说孔?夫?、孟?夫?,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提到他们好?常地尊敬,还愿意向他们学习,?我们??却是???裂。这个?裂就是指陶制的器?,但是这个陶制的器?却破碎了,结果怎么样呢,那就是??不值,还过分地放纵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偷偷地做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这样做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为别?都不知道。就这样?天?天的堕落为禽兽还?以为是,妄?尊?。世上最让?感到修耻的事?过于此了。所以孟?说:耻这个字对于?个???太重要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有了羞耻?,那知耻近乎勇,他就会勇于改过?新,成为君?成为贤?成为圣?。如果把耻这个字给忘掉了,就会?天?天的沦落为禽兽?不知不觉。这个是改过最关键的?点,就是要有羞耻?。所以这个耻字呢,他的正体字思写作?个?朵旁,加?个?字。解释为辱也,从?,?声。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耻。耻就是?个?听别?说??的过失???惭愧,表现在外?就是?红??。所以这个耻是?个??有所惭,表现出来的状态。所以孟?才说,耻这个字对?个???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修?从哪?修起呢?也就是培养?个?的羞耻?来做起。那为什么羞耻?对?这么重要呢?因为?旦?个?没有了羞耻?,做什么事都?所谓,那么久?久之什么坏事恶事他都敢做了。相反如果?个?只要做了坏事,他能升起惭愧之?羞耻之?,那么他就能进?改正过失,成圣成贤。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圣贤?和?般?的区别何在呢。圣贤?并不是说?个错误都不犯,没有任何的过失。??圣贤孰能?过,圣贤?也是从普通?修??成就的。那么圣贤?和普通?的区别就在于,他知道??的过失,并且能够改正??的过失。所以古?也说,过?能改,善莫?焉。他有了过失啊知道羞耻,知道惭愧,进?能够勇于改过,所以他成圣成贤了。?我们呢,我们在这还是?个凡夫。就凭这?点就值得我们?常地惭愧。所以这个羞耻?不是说你犯了某?个过失了,要知道惭愧,知道羞耻,?是说,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为圣?,没能成为??效仿的君?,这本?就是值得我们羞耻的。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知耻近乎勇。如果?没有了羞耻?会怎么样呢,?没有了羞耻?那确实呢,就会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所以《礼记》上有?句话说:“鹦鹉能?,不离飞鸟,猩猩能?,不离禽兽。今???礼,虽能?,不亦禽兽之?乎”。你看这个鹦鹉,它能够学?,学?讲话,虽然他能学?讲话,也不过是?只飞鸟?已。猩猩有的时候智?很?,也会学?讲话,但是它也不离?兽之?。现代的?不懂得?礼来节制??不合适的欲望和?为。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变成了会讲话的?冠禽兽了吗。所以如果这个耻字学到了,能够听到别?说我们的过失就?红??,并且能改正??的过失,那我们的道德学问就会不断地提升,?质也会改变了。第?呢就是要发畏?,就是要有畏惧之?,有了畏惧之?,才有诚敬,这个畏就是害怕的意思,当然害怕之中也包含着恭敬。那么在过去,弟?对于?母师长,都有?种敬畏之?。所以他在?母师长?前都不敢造次。那么这个敬畏就是既敬爱?害怕。如果没有了这种畏?,就不知道?为要有选择,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话呢,也是什么坏事都敢做了。那么现在这个社会,知耻的?少了,有敬畏之?的?也少了。原因在哪?呢,原因就在于没有?教了。特别是现在的学校,教的都是知识都是技能,?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基本上不见了。所以没有羞耻?,没有畏惧?,也就可以理解。那么中国古?他所畏惧的不仅仅是世间的法律,他还畏惧天理。可是我们现在的?他既不畏惧世间的法律,因为世间的法律?先有些漏洞,他可以钻法律的空?。?且他还能够?关系,能够违法乱纪?不受制裁,所以他不相信不畏惧世间的法律了。他也不相信天理,不相信因果。所以现在的?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法?天。那么在这个情况下,社会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当然我们现在也会有舆论监督,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的记者,也专门去传播记录,或者是播报?些?的这种不如理、不如法的事。那么这些事情呢经常会被?络曝光,这个确实能够让?觉得敬畏,让??语举?都??谨慎。

  但是中国?有?个宣传的原则,那就是要隐恶扬善,对于我们个???确实应该?谈举???谨慎,不要做那些过分的背理的事情。但是对于社会?众传播??呢,不应该把这些过恶的事情到处去传播,?应该把那些善?善?,这样的事情?为告知。让?家都明?要去学习、奉?善,能够受到?励。那么第三呢,就是要发勇?,也就是勇猛精进改过?新的?。这个《了凡四训》上说:?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因循就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没有恒?,也没有毅?,更谈不上有意志。也就是说没有说?定要把这个过失改正。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改过,觉得何必这么?苦呢?因?就产?了退缩之?。退缩就是退转,有的??开始下了决?,要怎么怎么样,但是遇到困难了,遇到不好的缘分了,就受到了障碍。?如说有?发?要戒酒、戒烟、戒?,如果没有?去诱惑他,?有好的朋友在旁边经常提醒。他可能能够戒上半个?、?个?。但是如果遇到不好的缘分,那些朋友都叫他去吃吃喝喝,??家在?起的时候?抽烟喝酒,还有带他去KTV等等,这样他就很难把持好??,所以就因循退缩了。所以《了凡四训》上说:吾须奋然振作,不?迟疑,不烦等待。这个就是勇猛?的样?。要振作起精神绝不怀疑,有了过失?刻就改,不要说等到明天,等到明年,或者再给??规划?个改正过失的??。古?说:明?复明?,明?何其多,如果你凡事都要等到明天的话,那就永远也改正不了过失,所以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刻就改,当下就改。在《了凡四训》上说,这个过失啊,?者如芒刺在?,速与抉剔:?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这就是告诉我们,?对?的过失,就像刺在??的刺,你不把他挑出来,那你很难受。所以你很快要把它剔除。?对???的过失呢,就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指,你要当机?断,?刻就把这个?指斩断,否则这个毒扩散了,越来越严重,最后会导致?命的危险。所以?改过就要像这样坚决毫不犹豫,当机?断。这就是风雷之所以为益也。这个风雷是指《易经》上?个卦,取它的相是风吹雷动,春天的现象是万物?长,所以它有益。叫风雷益,这个益卦。那么在这?它是形容要当机?断,勇猛改过的这种相状。所以如果?个?具备了这三种?,那就是羞耻?,畏惧?、勇猛?,那么就会做到有过必改,改过之后就会有?些效果。那么这个在《了凡四训》上也都有描述。改过除了要发这三种?之外,还有三种?法,在《了凡四训》也给我们讲了,第?就是从事上改,?如说我们以前喜欢??,喜欢说谎,从今以后不??了,不说谎了,这是从事上改,但是如果仅仅从事上去改,却不明理的话,这个改过也就?较困难。所以第?呢就是从理上改,《了凡四训》上说,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在还没有禁?这个具体的事之前,?先要明?道理。?如说你喜欢嫉妒,但你要明?,嫉妒是拿别?的成绩来惩罚??,你看别?有了成就,我们??嫉妒,??不满,别?连知道都不知道,这不是拿别?的成绩来惩罚??吗?你这个道理明?了,你就?较容易制?克服这个爱嫉妒的?病,这是从理上改。当然最好的?法就是从?上改。过有千端,唯?所造,吾?不动,过安从?。这个就是很深刻的道理了。所有的过失都是怎么产?的呢?都是从?上产?的,都是?的产物。如果你的?如如不动,不产?恶念邪念,总是??慈悲??善意,这样就不可能产?过恶了。所以凡是恶念邪念?产?的时候,你当下就能够意识到,把它制?,这是最?明的改过?法。所以中国?有?句话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你这个过失的念头升起来了,就怕你不能够觉察,就怕你觉察的太缓慢。所以我们学了这三种改过的?法,再发了这三种改过的?,那?论是什么样的过恶啊,都能够??更改,这样成圣成贤就不再是难事了。那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谢谢?家!!

篇五: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品读群书治要》第25集:为什么要孝敬?母《余莉开讲》第??五集古?云“孝为德之先家和便需孝”儒家《孝经》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由此可见中华?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母?已孝顺?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古?解释为“善事?母为孝”古??云“百善孝为先”关键?在这个“善”字上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孝敬?母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善呢?我们?该如何善事?母才能称得上孝呢?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母含?茹苦?养我们的?恩?德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孝敬?母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家好,今天我们?起学习《为什么要孝敬?母》这个孝古?解释为“善事?母为孝”这?的关键就在?个“善”字怎样做才称得上是“善”呢那我们可以体会?下?母关爱??是怎样关爱的在孩??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不会表达那做?母的要?常?常地??在孩??上,她才能够体会到孩?的需要,他是饱了、是饿了、是尿床了,还是冷着了,是不舒服吗?只有?母他们的全幅?思都在婴?上,她才能够体会得到孩?的需要,?如说在冬天的时候,这个孩?把被?给踢开了母亲半夜醒来,还要给??去盖被?,那我们怎么来善事?母呢?我们要学着??母关爱??的?,去体会?母的需要,这个才叫善,在佛教的经典中有?本经书叫《佛说?母恩重难报经》,那么在这本书中记载着佛陀带着弟?道外?去出游结果在路上遇到了?堆??,佛陀就派弟?把这些??分成两堆,然后还冲着?头礼拜,弟?们看了就觉得奇怪说为什么要冲着?堆枯?礼拜?还要把他们分成两堆呢?佛陀就告诉弟?因为??她有哺乳的义务,因为她长期的哺乳,所以她的?头就变得?较轻,颜?是?的,?男?的?头就?较重,颜?是?的,就凭这?点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头是男?的还是??的,讲完这些话之后,佛陀?给弟?讲了?母恩重难报的教诲,他说?母有?重恩,那么哪?重恩呢?第?就是怀胎守护恩:这个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在这段时候,因为母亲怀孕在??动?常的不?便,?体就像??样的重,?路也?常地困难,为了养育??,好看的?服,装扮也都顾不上去管了,所以梳妆镜上也沾满了尘埃,落上了灰。第?重恩:临产受苦恩??怀胎是很?苦的?件事?朝分娩却不知道?得是不是顺利,孩?是不是健康,特别是在遇到难产的时候,现在很多孩?出?都是剖腹产,这个时候痛苦就更加地严重了,每?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那种痛苦只有?过孩?的?才能够有所体会,可见???的痛苦,?的?量那么?从中我们就感受到那种痛苦是痛彻?髓的。第三恩??忘忧恩母亲?了??之后,五脏张开?也很憋闷,?流得像屠??样得多,但是听到孩?是健康的,她马上就忘记了??的痛苦,?常的欢喜,但是欢喜?过,??的痛苦还是痛彻?肠。第四恩咽苦吐?恩。?母的恩深重,照顾??的时候宁愿??挨饿受冻,也要让孩?吃饱穿暖,像我们也经常听到?些母亲分享,说她经常半夜醒来专门看?看孩?的被?,是不是被踢开了,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还经常半夜起来照看??。第五恩回?就湿恩,如果??把褥?给尿湿了,做母亲的?宁愿??睡在尿湿的褥?上?把这个?的地?留给??,为的是让孩?睡得更加安稳。第六恩哺乳养育恩,?母养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孩,他们都会对孩??常地关爱,每?天对他照顾、爱护、叮咛、嘱咐抱在怀?,这个呵护是没有?境的。第七恩洗濯不净恩,本来母亲是天?丽质,?常地美丽精神也很好,脸?红润,这个?也是?常地细腻,但是因为经常要给孩?洗?服做饭,打扫卫?,所以??这样好的容貌,也就?天?天地逐渐改变,?天?天的逐渐衰?,就是为了让??们能够逐渐成长,只要??能够长?成才,??就不惜千?万苦。第?恩远?忆念恩,??要远?了,?母的牵挂也是?常地严重,临?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看??已经?出了很远很远,?母还不愿意回家,在那遥遥地望着,所以??千?母担忧,第九恩深加体恤恩,??有了苦,?母的?是什么样的呢??母的?就是代??去受苦,特别是当??有病的时候,?母?常的担?,希望??能够代??去受这个病苦,所以?母对??的体恤,确实是达到了这样?种程度,是?种忘我的境界,第?恩究竟怜愍恩,看到这个究竟怜愍恩,我们就想到了?句话说:“母活(年)?百岁,常忧???;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这就是告诉我们,?母对??的牵挂?时?刻不在,从来都没有?息过,即使?母已经活到?百岁的?龄了,还经常惦记着放不下,她那??岁的??,这个在“诗经”上说,?母对??有罔极之恩,所以从这?我们就知道了,?母的恩德确实是???法回报的,怎么报都不为过,孝敬?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但对于究竟什么事孝,现代很多?依然不得要领,刘余莉教授借?“善事?母为孝”这?古语告诉我们“孝就是好好对待?母,好好伺候?母。”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孝敬?母呢?刘余莉教授历数?母为?养我们?奉献的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忘忧,咽苦吐?等?重恩德,教导我们必须?孝?,和孝道回报?母,这不是有些?认为的等价交换,?是天道?伦的本来,本该如此!正如鲜花果实回报给?地,万物争荣回报给太阳。事实上?母给予我们的天?地厚之恩,我们穷其??,也是?法等值等价回报的,因此才有了“谁??草?,报得三春晖。”这?千古绝唱的诗句。那我们现代?写了?篇?章,题?是《母亲??的??谎?》我们看了之后也更能够理解母亲是怎样对待??的,?时家?很穷,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碗?的饭分给孩?吃,母亲说:“孩?们快吃吧,我不饿”孩?们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母亲??筷?把鱼夹回到孩?的碗?,母亲说:“孩?快吃吧,我不爱吃鱼”。在?个冬天孩?半夜醒来,看着母亲还在油灯下糊着?材盒,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了笑说:“孩?快睡吧,我不困”?考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杯?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喝了。望着母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孩??将?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快喝吧,我不渴”?亲病逝之后,母亲?当爹?当娘苦不堪?。然?母亲多年来却始终不嫁。别?再劝也听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在外地?作的孩?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孩?长?了,有了?份好?作,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孩?千?迢迢赶过来时,术后的母亲已经奄奄?息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别哭,我不疼。”这就是我们的母亲。那么有?次,我们在?港讲?个?的传统化论坛。我们讲完了《母亲??的??谎?》。就有?位来?马来西亚的??过来分享,她说:“我的母亲就是这个样?的”,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这个样?,这是我们做??的粗??意,体会不到母亲对我们的关爱。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作的忙碌,为了??的事业,?忘记了关爱??的?母亲?。正是因为?母有这么多的恩德,所以??孝敬?母,回报?母是天经地意的事。那中国?还有?句话,?的?母亲?。正是因为?母有这么多的恩德,所以??孝敬?母,回报?母是天经地意的事。那中国?还有?句话,说“诸事不顺因不孝”,为什么你很多事,都不顺利呢?归根到底是因为不孝的原因。很多?听了觉得奇怪我传统?化就是不讲逻辑,我做事顺不顺利,怎么和我孝不孝顺?母都扯上关系了呢?我们知道??在世对我们恩德最?的?过于?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连这么?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记在?上,想着去报答的话。请问还有谁的恩德会超过?母呢?还有谁的恩德值得你念念不忘想去报答呢?所以?个???不孝敬?母,还有?个重要的处事原则没有树?。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没有树?,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代之的就是?种利害为取舍的?式来为?处事,待?接物。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竭尽全?。但是这件事有利变成害了,对不起我就会作图忘恩负义的事情来。如果我们是?个利害之?、功利之?与?交往,结果怎么样呢?《易经》上说:“同声相应,同?相求,”那我们所感召的也是?些功利之?,利害之?和我们交往的?。那我们想?想我们做事怎么可能顺利。上?节,刘余莉教授通过讲解《母亲??的??谎?》这篇?章中的部分章句,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母亲的每?个“谎?”?包含的爱。其实我们每个?都曾听??的母亲说过这样的“谎?”。但当时有??听出了这是母亲的“谎?”。?有??听懂了这种善良“谎?”中包含的母爱深情。时间总是戏弄我们的??,当有?天突然明?了母亲当年“谎?”中所含的内容之时,母亲或已?去、或已离去,所谓“树欲静?风不?,?欲养?亲不待”空留惆怅和遗憾因此,及时?孝是对?母给予我们?私?爱最好的反馈,也是我们树?恩义、情义、道义的第?步。更是?间最?的“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孝呢?在《群书治要

  史记》中,记载着?个“管仲论相”的故事,给我们很?的启发。这个管仲年纪来了,?得了很重的病,(齐)桓公就开看望他并且向他请教说“?旦您过世了,应该选谁接替您的位置做宰相呢?”这个桓公其实??已经有?选了,管仲也很聪明。于是他就反问,“您看选谁?较合适呢?”桓公说:我看易?这个?对我不错,他对我很关爱。他的关爱怎么表现的呢,有?次他问我说有什么好吃的?珍海味没有吃过的。我说:天下的?珍海味我全都吃过了,只有婴?的?没有吃过。结果没想到过了?天。他把??孩?给杀了,?他的?做了?盘菜。来呈现给我,你看他爱我呀,超过了爱??的??。这个?是不是可以值得信任呢?管仲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说:?个?,?情所执爱的不过于??的??,但是易?这个?居然可以杀?奉君王。那还有什么是不忍?做的呢,这个?绝对不可以?。桓公听了说易?不?,那竖刁应该可以了。他为了随时能出?宫廷陪我玩?。不惜把??变成了?个太监,你看他爱我超过了爱惜??的?体。这样的?是不是值得信任的呢?管仲听了之后就说?个?最珍惜的,最看重的就是??的?体健康。但是竖刁却可以?残以求荣这样不符合常理,?定是别有所图,这样的?可不能信任。那桓公听之后就说:易?、竖刁都不?,开?应该可以。开?他本来是魏国的公?,但是呢,他来到我们齐国。?住就是??年,?且在??年之中,从来没有再回过卫国看望过??的?母,你看他爱我超过了爱??的?母。这个?是不是值得信任了呢,管仲听了听,还是摇了摇头。他说:??在世对我们恩德最?的?过于?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开?这个?却可以绝亲以?禄,这个??定是忘恩负义之?,见利忘义,这可不能重?。可惜的是,齐桓公后来没有完全听从管仲的劝告,他也重?了这?个?。结果怎么样,结果??被这些?害的很惨。所以当他重病卧床,不理朝政的时候,这些?对它置之不理,忙于争权夺势去了,后来的桓公过世了很多天都没有?给他收?。所以我们看:中国古?看问题看得很深刻,当然了,我们讲这个?的讲这个故事的?的,不是为了增长历史的见闻。?是让我们来反省??,反省什么呢,反省?下我们??是不是就是易?,就是竖刁,就是开?这样的?呢,很多?可能会说了,这怎么可能呢?师,我们确实没有这样做,但是当我们的领导说:今天下班之后,不要回家吃饭和我去见?个重要的客户。我们是兴?采烈,受宠若惊,跟着领导去应酬了,结果呢,没有时间和??、家?共进晚餐,我们想?想我们连和??共度晚餐的时间都没有了,?有什么时间去关?孩?的前程,去关?孩?的成长和教育。结果这个孩??到?七?岁,突然违法乱纪,锒铛?狱了,我们是不是杀?奉君王呢?那我们再看?看,??是不是竖刁呢,?残以求荣。你们知道现在做?意的场合,需要抽烟,喝酒。这个抽烟的?呢,?先是??慢性?杀,让周围的?被动受害,还要喝酒,最后呢,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那我们知不知道这个喝酒抽烟,对??的?体不好,当然知道。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去喝呢?那我们想?想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啊,不惜拿着??的?体健康,求得存款折上数位的增长,结果还没到?的时候就??病。在拿着这个钱去买健康。请问我们买的来还是买不来呢。即使我们能够买得来这?何苦呢?那我们再看?看??是不是开?呢,“绝亲以?禄”我们很多学?呢从农村考到了?学,甚?能考到国外去学习。结果在国外找到了?个薪?很?的?作。再也没有回到国内,探望?下培养他成才的?母了!所以呢,为了求得那?个俸禄,求得那?个荣宠,不惜和?母亲诀别。所以管仲论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不孝敬?母,他会以利害之?与他交往。那么?然?然呢,也会感召以利害之?与他相交往的?。这个?做事是不可能顺利的!真爱才是真善,真善才能真孝。刘余莉教授通过《群书治要

  史记》中记载的:“管仲论相”的故事告诉我们:像易?、竖刁、开?这类为了讨好领导,?“杀?奉君王”“?残以求荣”“绝亲以?禄”的?良之辈,不管他们在?前表现的如何豪爽,也终将成为历史的垃圾!刘余莉教授认为:爱??、爱??、爱?母是?天性中的天性。如果?个?,为了表达??对领导的关爱,?残忍的做出伤害??、??、甚??母的惊世骇俗之举,可以肯定的说:他对领导的关爱也绝不是真爱,其惊世骇俗的?为必定包裹着祸?。所以看?个?的品德如何,只看他对?母的孝?如何就?矣。因此也才有了,“求忠?于孝?之门“的古制。那么”孝“究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观,还是有些?认为的封建糟粕?那么我们讲“孝”,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孝是性德。是我们本性本有的?种德?,所以讲“孝”最能开启?的性德。那么在《德育古鉴》上,讲到“孝”的时候,那么颜光衷这样写道:他说“天下哪有不孝的?”意思是说天下哪有?来就不孝顺的?呢?因为这个“孝”是?的天性,这种天性我们从孩??的时候,在他摇篮?,襁褓中的时候,我们能够观察得到。这个孩?对?母的那种微笑,那种亲爱,那种依赖,那都是?然?然的,不?别?来教,没有任何的?度照做。对

  到。这个孩?对?母的那种微笑,那种亲爱,那种依赖,那都是?然?然的,不?别?来教,没有任何的?度照做。对这种??有亲,??之间的亲情不是装出来的,也不需要教。这是天性。所以哪有有不孝的?呢。虽然有不孝的?,?称之孝则喜,明知不孝则怒,且愧。即使有不孝顺?母的?,如果你称赞他很孝顺他也会很?兴,很欢喜。你说他不孝顺他也会??,甚?会发怒?常的羞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也知道孝是?件好事,是?个善?。充此良知便是?孝根苗,只是习?习?不能?化。所以依旧不孝也,你把这个良知良能,就是本有的孝顺?母之?,给它扩充。扩??之发扬光?,这个就是?孝的根本。那么什么是?孝呢??孝就是孝天下之?母,也就是《孟?》上所说的:“?吾?以及?之?”。你能够把爱?母的?,推??之,你就有了仁爱之?,也就有了爱天下?母的?。甚?对所有的?也都有了爱?,所有我们古?把它称为“?体之仁”这个仁爱之?就启发出来了。所以讲“孝”是?的性德,最能开启?本有的爱?。所以?论古今中外的那些名?,都是他提倡孝道,?且本?也是?个孝?。我们知道在第?次世界?战之后,奠定了世界和平基础的美国第???任总统威尔逊就是?个孝?。他呢从??亲去世了,家?很穷,母亲是靠替给?家洗?服来养活他。并且?直?励他?功读书,威尔逊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伟?,对母亲的教导总是很恭敬的听从,他时常?勉,?定要发奋努?读书。?论怎么样也不能忘了??的学业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后来他由于品学兼优,在毕业时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学授予的特殊荣誉,普林斯顿?学它有?个很奇怪也很有意义?有趣味的传统:那就是每?届的学?毕业,都要从毕业?中选出?位学业最优秀,品?最端正的学?,授予荣誉?牌。表彰他是?位品学兼优的,可以做模范的好学?。这个学?的名字,在毕业典礼之前,都是要?度保密。这?天普林斯顿?学的毕业典礼举?的时候?百位?学毕业?,坐在?礼堂的中央,其他的来宾包括学?的家长,也挤满了整个的礼堂,?家??最紧张,?最渴望知道的,就是这?届获得品学兼优?牌的学?是谁。毕业典礼的程序进?历史性的表彰时刻终于到了。当书记官以洪亮的声?宣布:本届获得品学兼优?牌的荣誉?是乌托罗

  威尔逊时,全场?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的威尔逊忍住?中的激动,他上台从校长的??接受?牌。但是,当她?下台阶的时候,却没有回到??的座位,?是?直向家长的坐席?去。他跑到母亲的?旁,双?捧着荣誉?牌很恭敬地对母亲说;妈妈,请您接受吧,这?牌是妈妈多年?劳养育所获得的成果,不是我的,我是替慈爱的妈妈领取的,他说完以后,就把?牌挂上去,然后拥抱着他的母亲,孝顺的威尔逊,感激母亲的?劳养育,把??的荣誉归功于母亲。当时整个会场的?看了都深受感动。有很多?流下了感动的泪?。所以孝敬?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很多?呢,特别是年轻?却认为:孝顺是中国古?的思想是落伍的?为。其实知恩报恩,饮?思源。是?类的良知,不论古今中外,?类的良知和本性都是?样的。树有根

  ?有源

  ?爱?边

  ?母爱

  养育恩

  感地动天鸟?反哺

  ?羔跪乳

  感恩之情铭刻

  铭刻在?间

  ?份牵挂

  ?份眷恋“鸟?反哺,?羔跪乳”刘余莉教授以古籍经典《德育古鉴》,所讲所论告诉我们:孝是?的天性,这种天性是我们与?母?缘和亲缘关系所本来本该具有的、与?俱来的特征。刘教授?以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从?对母亲恭敬顺从,在?学毕业典礼上将??获得品学兼优?牌献给母亲的故事,说明孝是不分国界和种族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观。?中华?化孝的观念,不只是孝敬?母?已,孝敬?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孟?》有云:“?吾?以及?之?”当我们通过孝??的?母?推??孝天下之?母,再推??爱兄弟姐妹、爱普罗?众、爱国家社会乃?整个?类。必将成就我们的?善?孝和博爱。威尔逊是?个美国?,他没有受到中国的传统教育,难道也有中国的古?思想吗?这个也荣获了品学兼优?牌,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的孝?。他的?为也是落伍的吗?所以我们现在的年轻?,应该对此表?深思,如果我们忽视了孝?的培养,那么就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不仅受恩者会对施恩者的施惠?为表?冷漠,甚?还会出现很多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为。所以中国?讲:“百善孝为先”,孝敬?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不?之处欢迎?家批评指正,谢谢?家!

篇六: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品读群书治要》第38集:爱民而安

  敬请在WiFi下观看

  《余莉开讲》第三十八集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爱民而安》。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我们看在《群书治要·新语》中讲,这一段话讲了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智慧,它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絀,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道者尊,贫而有义者荣。夫酒池可以运舟,糟丘可以远望。岂贫于财哉?统四海之权,主九州之众,岂弱于武力哉?然功不能自存,而威不能自守,非贫弱也。乃道德不存乎身,仁义不加于下也。故察于利而惛于道者,众之所谋也。果于力而寡于义者,兵之所图也。”这段话讲得特别好,它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上,处理事情要以仁义为根本。所以对于职位高贵,但缺乏德行的人要贬黜。富有财产但不讲道义的人要处罚。对地位低下但珍爱德操的人,要使他尊贵。对家境怕贫寒但讲求仁义的人,要让他富裕。

  后面还举了一个例子。你看商纣王的时候,他的酒池可以用来划船,他的糟丘可以用来登高远望。这难道还算是贫穷吗?拥有统领四海的权利,主宰着九州的百姓,这难道还说是武力弱小吗?然而,论功业却不能够保全自身,论威势却不能守住社稷,这绝对不是因为贫

  困、弱小的缘故。而恰恰是因为自身缺乏道德,对百姓不够仁义的缘故。

  所以明白如何赚钱,却不明白道理的人,必然是众人所谋取的对象。敢于使用武力,但缺少仁义的人,也必定是战争图谋的对象。

  你看在《史记》上也记载,这个商纣王天资聪颖,口才很好,办事敏捷,力气超过常人。他能够空手和猛兽搏斗,他的智慧,足以能够应对臣下的劝告。他的言辞,足以能够掩饰自己的过失。但是他骄奢淫逸,不听劝谏。每天和妲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有忠臣来劝告他,他就给他们严惩,最后怎么样呢?没有人再敢劝告他了。最后周武王吊民伐罪。商纣王投入了火中,自杀身亡。

  身为一国之君,拥有这么大的地盘、权利,拥有强大的武士,可以制造非常残酷的炮烙之刑,残害百姓,但是因为自己没有道德,不讲仁义,最后怎么样呢?也逃不了灭亡的命运。

  所以这些都是历史的经验,给我们阐述了“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的事业,国家强大,保持昌盛不衰,那必须怎么样呢?“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必须讲求道德,讲求仁义。这才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也包括个人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古圣先王,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都是以仁义治国,都确实在实际的政治统治之中,实现了爱民如子的愿望。

  比如说在周文王的时候,他有仁爱之心,而且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仅是施及百姓,甚至怎么样呢?还施及枯骨。我们看到他的故事就知道,古圣先王真的做到了爱民如子,这个一点都不夸张。

  在《新序》上记载,有一次,周文王要建造灵台,他要挖一个池沼。但是在挖地的时候,却挖到了一个死人的骨头,有关的官员就把这件事报告给文王,文王就命令说给他改葬。这个官吏就说:这是一具无主之骨。没有主人的骨头,找不到他的亲人了。文王怎么回答的呢?文王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意思是说,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的君主,拥有一国的人,就是一国百姓的主人。“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我就是他的主人,又到哪

  里去求他的主人呢?所以他就命令这个官吏,给这个尸骨更衣,并且置办棺木,把他给改葬了。天下的人,听说了这一件事,都觉得文王真是太贤德了。因为他的恩泽都能够泽及朽骨。更何况是对人呢?

  所以人们评价说:有的人是以金银财富为宝,他得到了这些宝,就使国家危险了。但是文王得到了枯骨,表明了他仁爱的心意。结果天下归心。天下的人都纷纷地归心于文王。

  那我们知道,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个“仁”是越来越少了。那么那些人之所以能够称霸,是靠的什么呢?这些人之所以称霸,也不是偶然的,他们还有“义”。他们是靠“义”来治天下的。比如说我们在《新序》上,记载着一个“臧孙行猛政”的故事。臧孙这个人施行很严苛的政治,结果受到了子贡的批评。臧孙就把子贡请过来,向他请教说:“我没有奉公守法吗?”子贡说:“你是守法的。”那他又问:“我不够廉洁吗?”子贡说:“你也很廉洁。”臧孙说;”我没有执政能力吗?不会办事吗?”子贡说:“你也很能办事。”臧孙就奇怪了,他说;“这三者我都唯恐自己做不好,那么既然这三件事我都做到了,为什么你还批评我呢?”子贡怎么回答的呢?子贡说:“你虽然守法,但是好以法来损害人,你虽然很廉洁,但是你的廉洁,给你带来了傲慢之心。你虽然很有执政能力,但是却以此欺凌属下。”子贡就接着说:为政者就像调琴瑟一样,如果大弦上得太紧,小弦就会崩断。所以有尊位的人,在领导位置上的人,他的德行不可以浅薄。官阶高的人,他的管理不可以琐碎,不能事必躬亲。辖地广阔的人,他的制度不可以偏狭。管理很多人口的人,他的法律不能够严苛。这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

  所以“罚得则奸邪止矣,赏得则下欢悦矣”。如果你的刑罚得当,那么邪曲不正,作奸犯科的事就能够制止。如果你的奖赏得当,那么属下都应该欢心喜悦地拥护你。子贡又说:你有没有听说过,子产是怎么治国的吗?子产治国的时候,是用仁爱礼义来教导人们。役使人们从不违道,所以政事非常的宽松。对于奖赏的多少,难以确定,他就宁可从重奖赏。对于刑罚的轻重,如果难于判定,他就从轻惩罚。因为实行了这样宽松的政治,结果子产治郑国七年之后,社会风气非

  常的和平,自然灾害都没有。国家也没有需要用刑法处罚的人。监狱也都空虚了。

  当子产过世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百姓听说了,都怎么样啊,痛哭流涕,非常哀伤。他们说,子产已经死了,我们怎么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我们把安定的生活寄托给谁呢?如果能够使子产重新活过来,用我们家任何人的生命去换取,我们都愿意。

  所以你看子产活着的时候,被人们所爱戴。他死了的时候,人们都为他感到悲伤。做官的人在朝廷里哭泣,商人们在市场上哭泣,农民在原野里哭泣,姑娘们在自己家里的内室里哭泣。结果整个国家连琴瑟的声音都听不到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推行了仁恕之道。而你现在做官是什么样的呢?人们听说你有病了,大家都非常地欢喜,并且互相祝贺。说臧孙子病了,最好他能够死去。而你的病刚刚有一些好转,人民又非常地恐惧,说臧孙子的病又痊愈了。我们的命运太不幸了,为什么臧孙子没有死呢?所以你看,你病了的时候,人们都欢喜,互相祝贺。你生活在这个世间,人们都以你为恐惧。由此可知,你害人的心有多么地深了。你这样来办理政治,怎么还能够不遭受批评呢?臧孙子他还是一个明礼之人。我们说“义者循理”。什么是“义”?就是他能够循礼而为,他听到子贡这些劝谏,觉得非常地符合道理,于是他就主动地把位置给让出来了。这个故事说明,虽然你赏罚分明,也很廉洁,但是如果对人民过于苛刻,没有仁爱之心,人民也不会感恩戴德,反而还会怨声载道。所以子贡说了这样一句话,“盖德厚者报美,怨大者祸深”。德行深厚的人,回报给他的也很丰美,与人结怨太深的人,自己也有灾祸。所以最大的德行,莫过于“仁”,而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刻薄苛刻。那么这就告诉我们,为政要宽和,待人要仁恕。而不能过于苛刻,过于刻薄。所以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以“义”来治理国家,还能够做到循礼而治。

  比如说在《晏子》上记载,这个齐景公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大雪连下了三天都不见晴,这个时候,齐景公穿着一个狐皮的裘衣,坐在堂上。这个晏子来进谏,结果站了一会,齐景公就说了,真奇怪了,这雪下了三天都不觉得寒冷,晏子听了之后,怎么说的呢?他就反问

  了,说天气真的不寒冷吗?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时,便想到还有百姓在挨饿,自己穿暖时,便想到还有百姓在受冻。自己很安逸的时候,还想到百姓的劳苦。可惜您却感觉不到啊。齐景公一听,“善,寡人闻命矣。”所以你看这个齐景公很难得,他一听晏子说得对,马上就赞叹,说你说的太好了,我懂得你的教诲了。于是怎么样呢?他就下令开仓放粮,救济那些挨饿受冻的百姓。所以你看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些君主之所以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强大,甚至称霸天下,那也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循义而治。治理天下还是能够顺着理去做的。

  那么唐太宗他熟读《群书治要》,所以他把这些爱民如子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的治理之中。而且还经常用《群书治要》的教诲,来教导太子。在《孔子家语》上有一句话,唐太宗就经常引以为鉴,那就是“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自己不仅这样做,还不失时机地教导太子。

  在《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唐太宗说:我听说古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胎教,我却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但是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教导太子,自从他被立为太子之后,我总是在生活中,给予他适时的引导。比如说在太子吃饭的时候,唐太宗就问:你知道饭的道理吗?太子就说:不知道。太宗说:饭是农民通过辛勤的劳作,才能获得的。我们要役民以时,不伤农时,才能够经常地吃到这样的好饭。看到太子骑马的时候,他就又问:你懂得马的道理吗?太子又摇摇头说不知道,太宗说:这个马确实可以帮人做很多是事情,帮人劳作。但是不能够把马力用尽,这样才能经常有这样的马骑。言外之意,你要役使人民,也不能够把人民的民力用尽。当太子去乘船的时候,唐太宗又问了:你懂得船的道理吗?太子又说不知道。太宗说:君主就好比是船,人民就好像是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把这只船给颠覆,你以后要当皇帝了,对于这个道理,可不能够不小心警戒啊。当看到太子靠在一棵弯曲的树上休息,太宗就又问了,你懂得这棵树的道理吗?太子还是说不知道。太宗就说:你看看这棵树虽然弯曲了,但是你用东西来校正它,仍然可以把它做成直木来使用。君主有的时候是会不务正业,不走正道,但是只要听从臣下的劝谏,也是还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你看这个唐太宗,在这里就用《孔子家语》的教诲来引导太子,让他要重视老百姓,能够做到爱民如子。而且重民贵民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够听从民众的呼声和建议。

  在《后汉书》上记载着杨震的一段话,杨震怎么说的呢?他说“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洗目改听,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这句话是说,我听说在尧舜的时候,可以进谏的鼓,可以批评的木牌,都立在朝门之外,让人们随时可以进谏。到了周朝和殷朝的圣哲君王,百姓有了怨言,甚至有了责备,都是洗耳恭听。这样才能使自己耳聪目明。开放言路,无所忌讳。甚至还去征求,那些砍柴的平民百姓的意见,了解基层的情况,使下情上达。那么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凡是开明的君主,他都非常重视采纳民众的意见,并且根据民众的意见,来判断时政的得失,以此来改善政治。

  那么前面我们讲过改过的重要性。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改过呢?你要想改过,必须首先得知道自己的过失。但是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一个人看别人的过失,往往看得比较清楚,但是看自己的过失,怎么样看都看不到。所以有一句话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能够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就叫修行。所以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过失,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怎么样呢?必须有人在身边时时地提醒,才能帮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古人他就设置了一些制度,让高高在上的君主、领导者,能够时时听到自己的过失,防止自己犯错。所以这里说到了,“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你看古代圣王的制度,都有史官在他的面前,记载君主的过失。像《汉书·艺文志》上就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个左右史官,负责把君主的言论,还有行为都一一地记载下来。特别要记载他所犯的过失。所以这就等于是一种独特的监督机制。让君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敢造次。“工诵箴谏”,这个乐工要干嘛呢?乐工在弹奏的时候,还要读诵一些规劝的谏言。所以你看古代的君王听音乐,不是寻欢作乐,绝对不

  是为了满足感官的享受,满足欲望。所以要唱诵规劝和教诲的箴言,要给他提供谏言,使他提起正念和警觉。

  在《群书治要·说苑》上,记载着一个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在乐师鼓琴的时候,随着乐曲翩翩起舞,结果他就唱了这样一句话。让我的言语没有人违背。这句话是错误的。在《论语》中,孔老夫子就说过: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不能让大家都唯命是从,不敢犯言直谏。这位乐师,他是一位盲人,他听到魏文侯这样说,就顺着声音,拿着这个琴去撞魏文侯。结果没有撞到,只是将魏文侯帽子上的玉串给撞散了。魏文侯就很生气,就问左右的人,做臣子的居然敢冲撞他的君主,该当何罪?左右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罪当烹。就应该把他烹杀。于是左右的人,就将这位乐师拉到下面去受刑。刚走下了一个台阶,就听这位乐师不慌不忙地说:他说从前尧舜做君王的时候,唯恐自己只能听到赞叹的声音,没有人给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而桀纣做君主的时候,恰恰相反,唯恐自己的言语,被违背,刚愎自用。而我刚才好像听到了桀纣在说话,所以我撞的是桀纣,而不是我的君主。这段话说得很妙,魏文侯听了之后,于是说:放了他吧,这是我的过失。你看他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了,而且还怎么样呢?还让人将这一把琴,悬挂在城门口,作为他可以改过自新,接受进谏的凭证,提醒自己,不要做像桀纣那样的君王。

  所以你看这些古代的君王,他受到劝谏,受到提醒,马上能够提起正念,就都能够改过自新。

  后面还讲了“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这个平民百姓在道路上,可以批评时政的得失,做生意的人在市场上,也可以议论朝政。郑国人经常聚众,闲游于乡间的学校,并且议论执政者的得失。那么郑大夫然名,就对子产说:把乡校给毁了,您认为如何呢?子产说:如果人们所谈论的是对的,我就实行它。如果是人们所厌恶的,那我们就更改,要使民情上达。

  所以中国古圣先贤都认为,要让民众有合适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最后又说: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从民众表达的意愿之中,为政者才能够看到自己施政的得失,那么国君也才能够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过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改过。见到符合道义的,就应该顺着去做。这样才能够永久地保持天下。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七: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品读群书治要》第06集:修?始于戒贪《余莉开讲》第六集尊敬的诸位朋友?家好:今天?常?兴和?家?起继续学习《群书治要》,我们今天的题?是:修?始于戒贪。我们知道《群书治要》是?本治国的经典,那么治国从哪?开始呢?在《群书治要·列?》中记载,楚庄王曾经向詹何请教说:“怎么样治国?”詹何说:“我仅仅明?修?的道理,还不明?治国的道理。”楚庄王就很真诚的说:“我得以尊奉宗庙,拥有整个国家,我希望能够学会怎么样来守护它,把这个国家治理好。”那么从这?我们看到,楚庄王他是?个?常有责任?的?,???意地就是想把楚国治理得强?,让百姓安居乐业。詹何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君主??修养很好,?他的国家却没有秩序的,也不曾听说过,君主??修养不好,?他的国家却安定的。所以根本的根本,还在于君主??的修养。像治理国家这样次要的事情,我就不敢对您讲了。”楚庄王听了之后就说:“你讲的太好了。”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治国的根本在于君主的修?,所以我们看《群书治要》有?篇幅的内容都是关于领导者如何修?的。在《?学》上也说:“?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告诉我们从最?的领导者到最底下的?百姓,都应该把修?作为是最根本的。很多?说儒家?化是统治阶级?了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那么我们从这些论述中就知道了,他不是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为什么呢?如果真正是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他只是要求?民去修?,领导者可以??在上,不去修?,但是呢,所以的儒家经典都特别强调,?先是天?,最?领导者本?要修?,所以从中可以看到,他并不是愚民的。在《书经》上说:“如果有不世之君,必能?不世之?,?不世之?,必能?不世之功”。如果君主是贤明的君主,他也必定会?贤明的??。我们看在???之后,我们反腐倡廉的?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什么效果这么显著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他率先垂范,厉?节俭,反对奢靡之风,你看他到南?去视察,只是吃简单的?助餐,轻车简从,也不扰民,从本?做起,这样才能上??下效,整个反腐倡廉的?作才出现了新的局?。所以呢,他也特别强调:要任?那些德才兼备的领导者。“?不世之?,必能?不世之功”。这?的不世之功,就是不是世代都能够出现的伟?功绩。这个也是对传统?化深具信?,我们对深具信?,也是因为他本?对中华优秀传统?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并且把它贯彻在治国理政之中。修?很重要,修?从哪?开始呢?修?从戒贪开始。我们知道在《?学》上,有?个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后?才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格”,其实就是格?的意思。物就是物欲,也就是你能够在财?名利的诱惑?前,如如不动,把持住??,这个才叫格物。我们看?看格物和?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家都在追求?由,但是如果你没有格物的功夫,你就谈不上有?由可?。为什么这么说呢??如说?家拿?钱来诱惑你、贿赂你,你看到?钱就动?,你在钱?前就不?由,别?拿着??来诱惑你,你?看到??就动?,你在??前就不?由。别?拿着名利来诱惑你,你看到名利就动?,你在名利?前也谈不上?由。所以要获得真正的?由,必须?先要有格物的功夫,也就是说能够在财?名利的诱惑?前,都能够把持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才不会利令智昏,情令智迷。这样你才有真正的?由可?。我们看在《史记》中记载的?个故事,就?以说明这?点。周厉王登基之后,他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这个荣夷公,他就是帮助周厉王来聚敛财富。这个时候有?位忠?叫芮良夫,就劝谏周厉王说:“他说王室?概要衰微了吧。”你看,古?呢,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他见微知著,看到?个国王国君,?个错误的?为,就知道他以后的结局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要衰微了呢?下?就说了这样?句话:“夫荣公好专利?不知?难。”这个荣夷公就是喜欢独占利益,却不知道会因此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夫利,百物之所?也,天地之所载也,?有专之,其害多矣”。说这个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存的资源,?要有独占的现象,这就会造成资源的分配不公平,不均匀,害处可就?了。“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天地间除了?,还有动物,这些都要?到这些财利,怎么可以独占呢?“所怒甚多?不备?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专有独占财利,所惹怒的??定会很多,他这样做却不知道会招致?的祸患,还有这个?法来教唆君王,君王的统治怎么可能持久呢?那我们看这?啊,芮良夫他劝谏君王,?常地诚恳,可以说是不惜冒着?命的危险,犯颜直谏,这可以说是古代忠??贯的做法。后?我们还会看到,所谓的忠?,?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他看到君王做错事要犯颜直谏,?不能顺着君主的意思,陷君主于不义之中。芮良夫就接着说:“普通?独占财利,还被称为是强盗,如果您作为?国之君做这样的事,那归附您的?还有多少呢”?荣夷公如果被重?,周朝必定会衰败。但是可惜的是,周厉王没有听从芮良夫的劝谏,还是任?荣夷公作为卿?,让他主管国事。周厉王实?暴虐的统治,所以怎么样呢?他奢靡骄傲,国都的民众都议论纷纷了。这个时候,召公?来劝谏他说:“民众都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结果周厉王听了不思悔改,反?还更加恼怒,于是他想了?个什么办法呢?他就找了?个魏国的巫师,派他去监视那些指责??的?。只要这个巫师来报告说有谁诽谤??了,他便?刻把他给杀掉,于是议论朝政的?越来越少了。诸侯也不来朝见了,?周厉王他更加地、变本加厉地暴虐,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记载:。也就是国都的民众都没有?敢再说话了,在路上相遇的时候,也只能是互相?眼?来?意?下。这?下周厉王很

  载:。也就是国都的民众都没有?敢再说话了,在路上相遇的时候,也只能是互相?眼?来?意?下。这?下周厉王很得意,他就告诉召公说:“你看,我能消除?议了,民众都不敢乱讲话了。”召公说:“防民之?,甚于防?,?壅?溃,伤?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召公的这?句话,后来也就成为名?了。他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说:“你这样做,不过是塞住民?罢了,堵住?们的嘴巴?堵住河流的后患还要严重,因为什么呢?河?堵塞蓄积,?旦决?,受到伤害的??定会很多,?堵住民众的嘴巴,不让他们说话,也是如此。所以擅于治?的?,要疏通河道,使?流畅通。治理民众的?,要让民众发泄,让他们讲话。这样呢,政事的好坏得失,就都可以从这?反映出来。民众想在??,说在嘴上,成熟的意见便可以予以推?。若是堵住他们的嘴巴,不让他们发表意见,那么?持您的?还能有?个呢”?但是周厉王仍然不听,结果怎么样呢?三年之后,?家联合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最后呢,周厉王就逃跑到彘地。后来周宣王即位,整顿政事,效法?武、成康的遗风,重新兴起了道德的教化。这个时候,诸侯才?重新归附周朝。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作为君主的贪财好利,??不重视修?,最后甚?导致亡国的下场。唐太宗李世民,他之所以能够创下贞观之治,和他熟读《群书治要》这本书密不可分。在《贞观政要》上就记载,唐太宗对??们谈话,多次都要强调修?的重要性,戒贪的重要性。从这?我们看到,他确实是把这个《群书治要》的教诲??在治国之中。?如说在《贞观政要·论贪鄙》中就记载,在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们说:“如果?有?颗价值连城的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但是如果拿着这个宝珠去射鸟雀,这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吗???的性命其实?这个宝珠不知道要珍贵多少倍。但是,??看到?银钱帛,?不畏惧法律的惩罚,?即就想收受,这就是不懂得爱惜性命。明珠是?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它去射鸟雀,怎么能够??明珠更加宝贵的?家性命来换取财物呢?群?如果能够尽忠职守,正直公道,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刻都能够得到。根本就不需要采取这种收受贿赂的?段求取荣华富贵。如果你收取贿赂,这个赃物暴露以后,??也必将受到损害,这确实是很可笑的?为。”你看唐太宗从这??珍珠射鸟雀的?喻,来告诫官员:不能拿着??的官位不珍惜,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那么否则呢?确实是得不偿失,是拿着明珠去射鸟雀。在贞观?年的时候,唐太宗?对侍者们说:“我曾经说过,贪婪的?不懂得爱财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五品以上的官员,他们的俸禄很优厚,?年所得的收?本来就已经很多了。如果接受别?的财物,也不过是?万钱?已。但是?旦丑?暴露,就会被?去官职和俸禄,这哪?是懂得爱财的道理呢?他们这样做,是因?失?,得不偿失。过去鲁国的宰相公仪休,他很喜欢吃鱼,但是从不接受别?送的鱼。”我们上次讲过,鲁相公仪休拒鱼的故事。这个故事出?《群书治要·史记》。在这?,唐太宗就引?了《群书治要》的这个典故。最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从不接受别?送的鱼,他就得以长久吃得上鱼。?且怎么样呢??且他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贪,必亡其?“。如果当君主的很贪婪,结果最后亡国了;如果做??的很贪?,做领导的很贪?,最后呢?败名裂。”所以呢,他还列举了历史上的很多案例,来说明这些道理,提醒??们不要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太宗皇帝,他作为?国之君确实秉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时时警告?边的??,让他们引以为戒。在贞观四年的时候,太宗?对公卿??们说:“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为什么不敢懈怠呢?因为要忧念爱惜百姓。也希望能够让你们这些官员长守富贵。天?地厚,朕长久以来??谨慎地来敬畏天地。如果你们能够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谨慎地遵纪守法,不但百姓安乐,你们??也可以常得快乐。”古?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其过”。这两句话很有味道,贤者多财损其志,你看,?个贤德的?有了钱之后,他觉得我这个钱??都花不了。我还有必要那么努?地去?作、去付出、去奋?吗??且财富多了,?没有智慧,即使是贤德之?也可能?上骄奢淫逸的?活,不思进取,这样他的志愿也不像以前更加坚定了。所以古?有?句话说:”?古公卿出?屋“。很多有成就的?,年轻的时候?活都很贫苦,为的是让??长守这样清?的志向,能够磨练??的意志。即使有了条件,也不去过奢靡的?活。”愚者多财?其过“。没有智慧的?,给了他很多钱,他不知道拿着这个钱去做正当的事业。?如说我们现在社会,特别缺少弘扬传统?化的?。如果我们能够拿着这个钱去兴办教育,培养传统?化的?才,那是做了?件?好事,利国利民。但是很少有?有这样的眼光。拿着这个钱呢都去骄奢淫逸,吃喝玩乐了。你看,在吃喝玩乐上?掷千?,不惜花着那么多的钱去买那个奢侈品,毫不?疼。但是让他做?点好事,做?点利国利民的事,就?常地吝啬了。因为没有钱的?,他想造恶也没有条件。结果有了钱的?,他就更有能?,结果造恶呢也造得更加严重。所以,要修福还要修慧,这样??呢才不会富不过三代,甚?富不过当代。在贞观七年的时候,这个太宗皇帝到蒲州参观考察,当时的蒲州刺史赵元楷是隋朝的旧?,在隋朝?业??年,隋炀帝游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就是赵元楷负责供应美酒饮?。当时的隋炀帝与萧后以及宠幸的美?,酒杯不离?,所以赵元楷因为献异味被提升为江都郡丞,尝到了媚主的甜头。那么现在唐太宗?来蒲州巡查,他就故伎重演。他怎么做的呢?他让?年?都穿上黄纱单?,准备在路旁迎接拜见皇帝,并且?肆修建官署的房屋,修建装饰城楼城墙来讨好太宗。除此之外,他还暗地?饲养了?百头?,?千条鱼,要送给这些皇亲国戚。那么太宗知道这件事之后,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赵元楷召过来斥责说:“我巡查黄河、洛?之间的地区,经过了?个州,凡是?度所需,都是官府的物资提供的。你给我们饲养?、饲养鱼、雕饰庭园屋宇,这些?疑是已经灭亡的隋朝的旧风?,现在不能够再实?了。你应该理解我的?意,改变旧习。”因为这个赵元楷已经习惯于阿谀奉承,为?很不正派,所以唐太宗才说了这样的话来警戒他。结果呢,这个赵元楷听了之后,?常地惭愧,他?很恐惧,结果怎么样呢??天都不吃不喝,吃不下东西,最后呢,就过世了。从这?我们就能够看到,为什么隋朝很快就败亡,?唐太宗却能在短短的时间恢复安定,创下了贞观盛世。就是因为他

  从这?我们就能够看到,为什么隋朝很快就败亡,?唐太宗却能在短短的时间恢复安定,创下了贞观盛世。就是因为他??特别注重从古籍之中吸取经验教训,?且明?修?是治国之本的道理,从???上做起,来?戒奢靡之风。像这样的例?,在《贞观政要》上数不胜数。?如说在贞观?年的时候,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就上了?道奏疏,奏疏中说啊,在宣州饶州的???,有很多的银坑,如果把这些银坑开采出来,那利润很?,每年收?的钱财会有?百万贯。你看?般的领导者听到这样的建议,会怎么样呢?如果是贪财好利之?,他?定会?常?兴,说:‘你这个建议好’。?刻就采纳,马上去开采。但是唐太宗确实是熟读经书。他说:“我贵为天?,这些东西?点都不缺乏,?如说?银财宝这些东西,我有很多很多。那我缺乏的是什么呢?我需要的是什么呢?我只需要有好的建议来推?善事,以有利于百姓。更何况国家增加?百万贯的钱,怎么能?得上得到?个德才兼备的?才呢”。太宗皇帝就接着说:“你不推举贤德的?来建议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使权贵富强震惊。感到警戒。只会说出出租出售银坑来获取利益这样的事。过去的尧舜呢,他们把碧?扔到?林?,把宝珠沉到深渊?,因?美名被称颂千古。但是后汉的桓帝灵帝,却重利轻义,是近代有名的昏庸之君。你这样做,这样来劝谏我,不就是要我成为桓帝灵帝那样昏庸的君主吗?”我们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这个明君和昏君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他们的风范的确不同。《论语》上说:”君?喻于义,??喻于利“。这个君??,有德?的?,或者说在位的领导者,他应该考虑怎么样?义来治理好天下,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活,这才是他应该考虑的事,?不是去怎么样牟取利益。如果??都去牟取利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孟?》上说:”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从上?的领导者到底下的?百姓,每?个?都争相地争夺利益,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在《论语》中也说:”苟?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这句话很有味道。如果在上位的领导者,没有贪欲之?,你就是奖赏?们,?们也不会去做偷盗的事。如果在上位的领导者特别喜欢这些珍奇之物、喜欢贪财好利,上??下效,整个社会的?百姓也会竞相追逐利益。所以唐太宗他能够把唐朝治理好,创下了?代盛世,成为千古?帝。绝?偶然。在贞观?六年的时候,太宗?对侍?说:“古?说,飞鸟栖息于树林,还唯恐这个树?不够?。要怎么样呢?它要选择在树?的顶端筑巢,鱼藏于?中,还唯恐这个?不够深。它要选择在?底的洞?之处来?居。但是啊,它们仍然被?们所捕获。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它们贪图诱饵,抵不住诱惑的原因。现在的??们接受任命,居?官,享厚禄,应当忠诚正直、清廉?私,这样才没有灾祸,才能够长守富贵。”古?说:”祸福?门,惟??召“。那些以?试法的,都是因为贪图财利。那么这些?的做法和那些鱼和鸟?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你们应当好好的想想这些话,作为借鉴和告诫。我们学习《群书治要》,为什么对于当前的反腐倡廉有帮助呢?如果我们的领导?部多读?读这样的劝告,我们的理智啊就会被提起。就会在财?名利的诱惑?前把持好??。因为理得才能够?安。你知道了贪财贪利的结果,是得不偿失,最后是?篮打??场空。所以呢也就不会再去贪财好利了。那么这个呢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谢谢?家!刘余莉,中国?民?学哲学系学?、硕?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导师、中??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学哲学博?、新加坡国??学博?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新加坡、印尼、中国?港等地进?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的推动作?。

篇八: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三集: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西方民主选举五大弊端之三

  那么第三个弊端就是遗漏人才。因为民主制鼓励的是竞选,那么这种选举方式,往往会把最上等的人才给遗漏。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晏子》中记载,齐景公问晏子求贤之道,晏子把人才分成三个等级,哪三个等级呢?

  “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最上等的人才,他只考虑道义,他不考虑私欲,所以他是很难举进的,而且他很轻易的就退位而去;次一等的贤才,他很容易出来做官,同时也很容易罢官而去,你让他不做官也很容易;最下等的人,是最容易被举荐出来的,但是也最难以被罢退。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没有私心,没有功利之心。就像古人所说的,“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那是进还是退呢?完全是看缘分,看条件。有德行的人重用自己,自己的德行能力能够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他就出来做官。条件不成熟,他就退而独善其身,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刚。我们看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刘备要三顾茅庐,他看到刘备非常地真诚,确实想把天下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很有诚意。所以才出来辅助他,才愿意做官。那我们想,在现代这种竞争的环境下,能够把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选拔出来吗?所以最上等的人才,往往被遗漏了。

  刘余莉教授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富。曾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

  2015、2016、2017年,先后三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毕业,英国赫尔大学博士,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四十三集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有人认为在西方全民参与的民主选举中,候选人颇具人格魅力,他们亲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西方的民主选举堪称选举制度的典范。但是,西方的那种民主选举真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完美吗?

  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通过抽丝剥茧层层揭开西方民主选举的真相,结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揭示出西方民主选举以言取人、结党营私、遗漏人才、引发对立、对国家的大事谋划不当等种种弊端,告诉

  我们西方式民主绝非万能神丹,而西方式的民主选举更是一个欺世盗名的“美丽传说”。敬请收看本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三集: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推荐访问:品读群书治要观后感 观后感 品读群书治要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