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乡镇基层调解经验交流材料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4-01-25 09:57:01 阅读:

内容摘要:**县**镇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累计搬迁群众3069人,占全镇人口的13 31%,搬迁群众住进了安全整洁的集中安置社区,但“十里不同风”的文化差异、迁出地与安置区的利益落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前后不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乡镇基层调解经验交流材料,供大家参考。

2023年乡镇基层调解经验交流材料

**县**镇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累计搬迁群众3069人,占全镇人口的13.31%,搬迁群众住进了安全整洁的集中安置社区,但“十里不同风”的文化差异、迁出地与安置区的利益落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前后不同等因素,导致矛盾易发多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因城镇居住不习惯带来的怨气和乏人陪伴的孤独,一度成为全镇各类矛盾纠纷攀升的诱因;
与此同时,经历数轮镇村撤并、镇村换届,每一轮次退下来的镇村干部中的老党员“管理难”亟需破题。**县**镇认真汲取“枫桥经验”,创造性落实“321”基层治理模式,变退休老党员占比高为服务搬迁群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人脉优势,2021年6月,在跨4镇、15村搬迁安置人口达1438人的移民搬迁社区,试点组建“老支书”调解团,逐步辐射全镇,通过“选好人、建好团,定好岗、履好责,搭好台、护好航”的“六好”要求,发挥退下来的“老支书”人头熟、地头熟、威望高、持公心的特点,积极化解社区矛盾、用心做好情绪疏导、全力加大法治宣传,使之成为搬迁群众的知心人、社区干部的好帮手、源头治理的生力军。“老支书”调解团自运行以来,接待群众咨询135人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1件,全镇治安、刑事案件明显下降,全镇无1例赴省进京信访案件发生,无1例恶性治安案件发生,无1例民转刑案件发生,这一创新做法被多家中省主流媒体报道。

一、选好人、建好团。面对搬迁安置社区人口聚集、矛盾激增和社区干部人力不足的现实,在自愿参与、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镇党委经过严格考察,从政治素质过硬、知识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退休党员干部中,筛选了9名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1名担任过乡党委书记的退休干部,组建了**镇“老支书”调解团。这种组团方式既减少社区群众“拉偏架”的疑虑,又群策群力、相互协助,确保调解力量全天候、不误事。实践证明,这些“老支书”牢记党员第一身份,退休不褪色,服从组织召唤,领命归位,迅速组团开展工作,他们以爱心和耐心,以贵在平时和用当及时的工作态度,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民间纠纷头绪多、成因复杂、延续时间长,有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但“老支书”多年深耕**,对这里几条河、几匹山、几架梁都非常清楚,总能理清历史脉络,讲出的道理和依据令人信服,最终以滴水穿石之功化解了多件难缠的矛盾。

二、定好岗、履好责。在充分调研、试点运行的基础上,确定“老支书”调解团以调解室为阵地对外办公,明晰接待群众来访登记、接受群众当面咨询、做好政策法规解释、解决调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疑难复杂纠纷和民转刑案件隐患等工作职责,工作重点为:调处镇域安置点的民事纠纷和家庭矛盾,关注喜欢到政府“串串门”的上访者和需有人陪伴“诉说”的精神满足者,受理法庭诉前调解案件、公安机关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涉及损害赔偿案件,为搬迁群众、“留守”老人、“精神倾诉”者等群体服好务。一是当好化解矛盾的“裁判员”。据统计,2021年,**镇家庭类、邻里类矛盾纠纷占比达46%。“老支书”调解团设专职调解员负责日常直接调处,疑难复杂纠纷上报镇综治中心,发现信访及民转刑案件隐患及时向镇上政法委员汇报,按月进行纠纷统计上报,做好接待登记簿、调解案件卷宗归档。各村选配了一名团队成员,平时“老支书”调解团受理的案件,涉及到哪个村,就由该村这名成员配合专职调解员负责调处矛盾纠纷,确保矛盾纠纷发生后有人管事、有处说事,倾力倾情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比如,某堂兄弟因房屋宅基地使用权分歧等一度反目成仇。“老支书”调解团通过查阅档案、现场走访掌握大量证据资料后,采用“庭式”调解法,让他们面对面陈述、举证、质证、辩论,最终在“老支书”提出的解决办法基础上,堂兄弟握手言和,既化解了矛盾,又弥合了亲情。二是当好偏执情绪的“疏导员”。**镇是曾经的区公所驻地,由过去的4个乡撤并成镇,遗留了一些历史纠纷,很多聚集在安置社区的留守老人喜欢“打抱不平”,喜欢到党委、政府“串串门”“讲古经”,“老支书”就成为其陪伴“诉说”的精神满足者,以老对老、以心换心,“老支书”为其开好方、治心病的效果明显,也为党委政府起到了“减压阀”作用。比如,77岁的某村民早年由于个人补助问题上访,经政府帮助生活得到保障,虽然诉求已经满足,但因自己常年独居,仍习惯到镇政府找领导“诉苦”聊天来打发时光。“老支书”调解团主动对接,陪他聊天、逛街,并到其居住地走访,打开了他多年不愿与家人生活的心结,他与老支书们成为朋友后,再未到政府“串门”。三是当好民情民意“信息员”。本着“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老支书”调解团面对面了解群众需求、征求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民意沟通渠道更加通畅。比如,面对染沟村因某单位承诺资金未兑现引发的村民堵路事件,“老支书”调解团一边挨家挨户向村民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一边协调该单位及主管部门想方设法兑付资金,最终让堵路事件顺利解决、村民权益得到保障。四是当好法治宣传“讲解员”。“老支书”调解团承担起法治宣传、诉前调解、“安心在线”等业务,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比如,某对夫妻已经有两个小孩却闹起了离婚,男方因无端猜疑而时有过激念头,“老支书”调解团了解后认为极有可能由民事纠纷酿成刑事案件,就利用离婚冷静期把夫妻二人请到办公室,从宣传《民法典》的角度,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敞开心扉、消除疑虑,用整整8个小时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三、搭好台、护好航。“老支书”调解团隶属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由镇党委全面领导,司法所负责管理与指导,镇综治、政法部门负责业务支持,有效地提升了调解成功率和调解质量。先后制定了《老支书调解室工作方案》,与该镇出台的《纠纷排查化解制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工作方案》无缝衔接,从接待、分流、调处到引导诉讼全流程管控,能调结的及时调结归档并督促履行,无法调结的视情况报告启动“三调联动”或者介绍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指导、引导选择行政处理、仲裁、诉讼等法律渠道实现闭环处理,做到定制化消除矛盾隐患。“老支书”调解团由镇政府负责保障办公经费、办公用品、办案车辆等,社区负责保障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等。调解团成员误工补贴实行“以案奖补”,专职调解员补贴实行“基础工资+以案奖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后勤保障让“老支书”调解团得以有效、高效、长效运行,成就基层微治理的“一线作为”。

推荐访问:调解 经验交流 乡镇 乡镇基层调解经验交流材料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