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7-11 20:27:02 阅读: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分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课件、彩纸条。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毫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测量一只小蚂蚁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度用什么单位?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二、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

  要求:快用直尺量一量你的纸条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认识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5分米等于几厘米?

  (2)认一认。

  引导: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②体验。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①要求: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引导:(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小结: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数一数。出示1根纸条,几分米?2根……9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10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伸手比画一下,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表示?(1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册第1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2.指导完成练习册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理由。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一年级基础数学教学反思大全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一

  第一次改行教数学,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资料、每一道练习题都能够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搞笑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一样的学习资料,编排设计了很多不一样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我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齐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一样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一样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明白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透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个性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透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一样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向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一样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用心主动去寻找不一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潜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好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潜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一样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我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二

  《位置》这节课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三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但这

  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

  (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

  (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1.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

  如:完成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出示图片,板演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2.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图时应该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这节课中学生只能找到图中都有什么,不能感觉到同类的商品分类放在一起,起不到导课的作用。低年级开始要指导学生看图。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都是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哪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应该教师说,教师说了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学生板演时“可不可以按颜色分?”书包内课本分类,学生如何分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道理,不应该教师说;货架上物品的分类让学生自己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复习巩固过程中学生答错的问题应该当作错例来分析、指导如:5比3少几时有几个学生答5减2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但让学生分学具时,学具数量和种类都单一(黑板上的分类教具种类和颜色都单一),所起作用不明显,像是个小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体现了合作、探究但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单单是了解交流情况还应该注重一下儿指导,低年级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小组学习。如: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东西(发现了什么?)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五

  《位置》这节课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06-23|2020小学生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

  06-17|小学音乐教学反思2020最新范文五篇

  06-17|2020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五篇

  06-17|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五篇20206-17|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五篇

  06-17|2020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

  06-17|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20206-17|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

  06-17|2020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优秀范文精选

  06-17|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优秀范文精选2022020小学生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2020最新范文五篇

  2020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五篇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五篇202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最新范文五篇

  1小学生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例文五篇

  2小学生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范文例文五篇

  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5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大全

  6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大全五篇

  7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8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五篇

  数学二年下册《不退位减》优秀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二年下册《不退位减》优秀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相关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

  课初我首先呈现了两个学生在图书室借书的场景,并由此引出问题:“原有335本,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考虑到用竖式计算减法与计算加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相似的——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要从个位算起,学生很容易把笔算加法的经验迁移到减法的"笔算中来,所以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我先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再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掌握算法。教材呈现了两种较为典型的计算方法,一种从笔算加减法的基本原理出发,使用计数器将对应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逐一相减;另一种是利用笔算加、减法的已有经验,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昨天让学生进行预习后,学生大致有了了解,我让学生合起书本,自己想办法解决335—123=?(本)。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分析上,并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办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在反馈中,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掌握两种方法。

  但是对于减法的验算问题,有部分学生想当然的采用加法的验算方式,在我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本P52后,我让学生自主总结减法的验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再三强调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

  “想想做做”4道题作为本节课的巩固练习,第1题让学生利用给出的竖式进行计算,进一步熟悉用竖式计算减法的基本步骤。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横式列出竖式再计算,计算出结果后再进行验算,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的同时,经历完整的笔算减法的过程。第3、4题让学生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

  体会减法的应用。其中第3题围绕所提供的场景图,提出了两个用减法计算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求两个数量的差,第二个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第4题在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再提出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提高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精选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例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来看,本班无论优秀率还是合格率都有不小的退步。优秀率仅仅只有13%,而合格率也只达到45%,两极分化的现象再一次增大,与我预期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通过调阅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在知识运用上很不熟练,特别是对于解答综合性习题时欠缺灵活性。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一方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发散式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其相关的运算;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探究平行四边形、特殊四边形及梯形、等腰梯形性质与判定;会分析数据并从中获取总体信息。过程方法目标: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建立函数建模的思维方式;理解勾股定理的意义与内涵;提高几何说理能力及统计意识。态度情感目标:丰富学生数学经验,增加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5%。

  四、教材分析

  第十六章分式: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本点重点: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解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混合运算;解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本章主要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及其性质,学习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逐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建立反比例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模式。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本章主要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习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会利用三边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理解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本章主要探究两类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关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梯形及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

  第二十章数据描述:本章主要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理解它们所反映出的数据的本质。教学重点:求平均数、中位数与方差;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表达的含义;区别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求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根据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对数据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

  1、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认真讲解方法概念,深入分析思维模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加强课后总结和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认真总结每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深入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耐心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

  3、搞好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认真阅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八(1)班、(3)班,两班比较,一班优生稍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三班学生单纯,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

  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本单元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与表示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还要清晰、有效的进行展示,以尽可能的获取有用的信息。教材安排了扇形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的认识与制作,不同的统计图表的选择等内容。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四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教育局和学校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配合学校达成“安全校园”和“家长满意学校”的办学愿望。积极深入探索“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眼于学生终身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十二章数的开方由平方根和立方根开始,进而学习实数的相关知识。

  第十三章整式的整除主要介绍了幂运算、整式的乘法和除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几个基本的运算,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十四章勾股定理主要探索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模型的建立为主。

  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主要介绍了图形的基本变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总结规律。

  第十六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以及几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对几何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落实

  通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能力的培养。钻研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因人而宜,制定课堂上有效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四、教学常规落实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五、深入业务学习

  六、将“多媒体”渗透于教学

  充分利用课件,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七、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落实课标理念。将“合作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

  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2、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目标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课题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6、实行分层教学。关注各类学生,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待转化三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共95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考试平均分82。5分。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计算掌握较好,基本的空间与图形知识都较欠缺,数学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较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正文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如“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体验和感受,掌握必要的知识。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故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

  3、控制习题总量,降低难度,增加探索、开放、实践类型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编制不同水平的练习题,按课时给出随堂练习,每一节设置习题,每章的复习题设程度不一的A、B、C、三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4、增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解决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5、每一章的开始,设置有展现该章主要内容的导图与导入语,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给学生以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多与学生勾通,多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深入钻研教育教法,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习题降低教学坡度和教学难度,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四、培优、转差措施:

  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情况分别给予学生不同教学要求,按学生的不同基础布置不同的作业,因材施教。多与差生交流,与差生交朋友,分析差生差的原因,给差生以信心和关心,尽量给差生降低学生上的坡度;对于优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对知识进行拓展,给优生以充分思索的空间,多让优生自主探索,鼓励优生合作交流。

  五、本期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期末考试优秀率50%以上,及格率95%以上。

  六、教学进度表

  xx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

  第一周:学生学习规范,分式的定义、条件,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第二周: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方程及其应用

  第三周: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科学记数法,第16章复习,测试及讲评

  第四周:平面直角坐标系,变量及函数,3月份月考复习

  第五周:3月份月考复习,月考及讲评

  第六周: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第七周: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及运用,实践与探索

  第八周:函数综合题讲练

  第九周:第17章测试及讲评,期中考试复习

  第十周:期中考试及讲评

  第十一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第十二周:第18章复习、测试及讲评

  第十三周:矩形及5月份月考复习

  第十四周:5月份月考及讲评

  第十五周:菱形、正方形

  第十六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综合讲练,第19章测试及讲评

  第十七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极差及其应用,第20章测试及讲评

  第十八周:期末复习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篇二: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4页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重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用物品均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分米的必要性。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分米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关于长度单位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厘米和毫米,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

  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

  3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4在测量等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一套、米尺图、彩带、小卷尺、练习纸。

  2学具:直尺、吸管、彩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毫

  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毫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那1厘米呢?

  二、探究新知

  测量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为什么不选择毫米为单位呢?(因为毫米的单位比较小,测量出来的数会比较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2)汇报方法

  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9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个10厘米,还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9厘米……)

  (3)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

  (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引入并板书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题)。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10厘米)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个)这个10厘米是几分米?(是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厘米)所以我们说,桌的长度是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做)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老师介绍身边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三、训练反馈

  下面,又到了我们摘取智慧星的时间了。要想摘取最多的星星,就要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进入摘星大比拼。

  填空。(练习纸)

  厘米=()毫米

  2厘米=()毫米

  分米=()厘米

  30厘米=()分米

  米=()分米

  60分米=()米

  2算一算

  米-

  2分米=()分米

  4厘米+26厘米=()分米

  其中第四题和第五题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练习纸)

  粉笔盒的高约1。

  光盘的厚大约

  毫米。

  电线杆高。

  乒乓球台高约7。

  一间教室高3。

  一本书的宽14。

  4判断

  (1)儿童游泳池水深7毫米。

  (2)桌高60米。

  (3)一分硬币厚约1毫米。

  (4)一支钢笔长约9厘米。

  (做完后集体订正)你做对了几道题,就为自己加上几颗智慧星。

  蓝猫日记

  四、总结拓展

  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都是10)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在这些长度单位中,米是最大的,依次是分米、厘米和毫米)那么,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呢?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呢?它和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节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分

  米

  的认

  识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分米=10厘米

  米=10分米

篇三: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濮阳市南乐县杨村乡友谊小学

  姓名:刘瑞捧

  课题名称

  科目

  教学时间

  分米的认识

  数学

  2014年9月

  年级

  三年级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和毫米,并初步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米和厘米接触比较多,特别是整米,整厘米的数,而对于分米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学习者分析

  生通过探索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实际物体的测量在头脑中建立起分米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体验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时在操作中重点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习惯,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米的含义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教学活动1(米——m、厘米——cm、毫米——mm)

  2、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回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4、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它们的好朋友——分米(dm)。

  二、探索新知:

  1、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教学活动2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用米作单位又太大)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3、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3)、思考:1米里面又有多少分米?

  得出:1米=10分米

  4、动动手,充分感受分米

  (1)、反复比画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感受它们之间的长短。

  (2)、画一画:分别画出1分米、2分米、10厘米……的线段。

  (3)、实地测量:测量教室里身边的物体长度,要求用分米做单位。

  (4)、完成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教学活动3(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和第5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6题和第7题。

  2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四、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课后反思:

  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教学活动4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在这节课中,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1分米=10厘米,再次通过推理得出1米=10分米,同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他们的长度观念,用手势分别进行了表示。在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表象的认识迅速的判断出物体长度所用的单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3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篇四: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黄坪明德小学

  郝王焕

  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教材P23-P2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掌握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与计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能根据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与计算。

  教具准备:硬币、尺子、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大家能不能比划一下1米,1厘米,1毫米?

  二、探究新知:

  1.明确分米产生的意义。

  (1)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和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长度单位。

  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3)出示教学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感受10厘米有多长。

  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4)像课桌这样的长和宽,一般选用分米做单位。还有哪些物体适合用分米做单位?

  (课桌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米?)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尺子,说一说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2)在尺子上找分米。0—10厘米是1分米,1厘米--?厘米是1分米,3厘米--?厘米是1分米?

  (3)练习:2米=()分米30厘米=()分米

  1米-2分米=()分米14厘米+26厘米=()分米

  3、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例3)

  (1)测量硬币的宽度和课桌的高度。

  (2)完成单位换算。

  2厘米=()毫米80厘米=()分米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这是小马虎的日记,其中有些单位用错了,请你帮他改过来。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课本P24-P254、6、8题。

  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按照预设完成了对分米意义的掌握,并且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学生对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也掌握较好,能熟练进行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透彻,由于学生的实际测量、动手操作的能力限制,在对实物的测量过程中超出了预设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不够充分。

  三、学生的分组学习中,能较好地合作并出色完成合作任务,但由于老师的指导不当,没有指明或选定小组长,因而汇报时,学生出现争抢现象。

  一片自主的天空,一个生动的课堂

  ——《分类》教学案例及反思

  有关背景:

  《分类》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在利用生活、操作、活动等情境,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摆一摆,理一理,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较强的竞争意识。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共性,通过活动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多让学生自己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口,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取新知。通过自己无拘无束的思维,自己来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致力培养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能联系教材,从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挂钩,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主动自发地探究新知,让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中来掌握新的事物。以下的记录过程中我们一起来感受讨论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片断及设想:

  [片断一]:(课前活动,互识互解)

  师: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可爱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们一起来唱首歌,好不好?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儿童歌曲!(播放儿童歌曲找朋友)

  师:我想跟大家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

  那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樊萍,你们可以叫我樊老师,我喜欢唱歌,跳舞,还喜欢打篮球呢!

  师:有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一句完整的话来介绍一下自己呢!说说你叫什么,喜欢干什么?

  生:我叫……。

  师: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我们班小朋友都是一群爱好广泛,聪明伶俐的小精灵!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够大胆发言,积极地表现自己,好吗?现在我们就开始来上课吧。

  (课前设想:由于学生与我才刚接触,我们需要时间来彼此认识一下,我用具有儿童性的语言跟学生交谈,让生愿意在课堂上主动与我交流。)

  [片断二]:(引入课题,感知分类)

  观房间

  师:小朋友在家里都有自己漂亮的小房间,瞧!我们的朋友小叮当和大雄也在这儿,想不想到他们的房间里去看一看?

  生:想。

  师:老师现在就带你们去参观一下,先参观谁的小房间?(让生自己选择先去参观谁的小房间,然后播放视频)

  师:看上去怎么样?再来看看大雄(小叮当)的房间吧!(播放视频)

  师:参观他俩的小房间,想说些什么吗?(生自由说出小叮当和大雄房间的特点)

  生1:小叮当的房间的物品摆得非常整齐,大熊的房间乱七八糟的。

  生2:小叮当是我爱劳动的好孩子。……

  师:你们喜欢谁的小房间?为什么?

  生1:我喜欢小叮当的房间,因为他的东西摆得很整齐。

  生2:我也喜欢小叮当的房间,因为他把一样的物品摆在一起。……

  师:你们观察到的这些物品,又是怎样摆放的呢?

  生:鞋子和鞋子放在一起,笔和笔放在一起……。

  师:原来小叮当是把鞋子和鞋子放在一起…….,所以他的的小房间看起来既整洁又美观。

  师:鞋子和鞋子放在一起,书和书放在一起,用一句话说,也就是把什么样的物品放在一起呢?

  生: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师:原来小叮当是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所以他的的小房间看起来既整洁又美观。

  看文具:

  师: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是这样摆放的,一起来看看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柜台吧,上面都有些什么?

  生:有笔,有本子……

  师:东西真不少,你们知道大家都把它叫做什么柜台吗?

  生:文具柜台。

  师:文具柜台里的这些物品都是我们学习时经常用到的文具,为了便于我们购买,就把它们都放在一块了,这些都属于“文具类”的物品。

  师:文具柜台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那他们是把什么样的物品放在一起呢?

  生:是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师:像这样,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这就是分类(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由于一年级学生年纪小,我们很难把他们的注意力聚集于一点,爱

  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课中设计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出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这个好玩的故事发展中认识什么是分类,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再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加强对分类的理解,这些过程可以让他们很好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片断三]:(实践操作,体验分类)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物品都是按分类来进行摆放的,这样看上去,既整洁又美观,物品该怎样来分类摆放,大家想试一试吗?

  生:想。

  师: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整理小柜台的活动,这就是我们的小柜台,这儿还有很多与我们生活有关系的物品。你们能将这些物品分类摆放到柜台的每一层呢?

  师: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请小组长将箱子搬到桌子上后,小组成员可以看看箱子里面都有些什么?把你所看到的物品跟老师说一说好吗?(生归类,师帖柜名)

  师:哪个组愿意先来说一说?箱子里都有些什么?生活中我们把它们都叫做什么?

  生:箱子里有苹果,梨子,葡萄、桔子。

  师:你可真细心,是啊!商场或超市里为了便于我们购买,就会将他们放在一块,这就是“水果类”物品。

  师:你们组分类整理的又是哪一类的物品呢?

  生:蔬菜类

  师:第三小组的小朋友要整理的物品属于哪一类的呢?

  生:饮料类

  师:你们组的物品又属于哪一类?

  生:文具类

  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要分类整理的物品都有些什么啦!

  (要求:1要把它们分分类,该怎么分呢?

  2、小朋友之间怎样分工合作,才能将这些物品摆得又快又好呢?

  小组成员互相商量一下吧!)

  师:商量好了吗?能把你们组的想法跟老师说说吗?

  生1:我们组有六个人,我想分工合作来完成。

  生2:我想让他俩来摆胡萝卜,他俩来摆……。

  师:每个小组就用你们商量好的方法先将物品在桌子上分一分,然后再摆放到柜

  台上去!开始行动啦!(师巡视辅导)

  师:小朋友们可真能干,这么多的物品一下子就整理完啦!一起来看看吧!

  师:这是第一小组的水果柜台:你们的物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把苹果和苹果放在第一层,把梨子放在第二层……。

  师:小朋友们看看他们的小柜台摆得怎么样?(生自由点评)

  师:第二小组,你们组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呢?

  生:……

  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还可以怎么摆?

  生:这层的辣椒颜色不是一样的,我们就分开摆了摆,但因为都是辣椒,所就就把他们放在了一层。

  师:第三小组,我们来看看第三小组的物品,他们摆得好不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生:非常整齐,师:老师还发现他们将物品的商标都朝外摆放,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呢?

  生:能看得更加的清楚。

  师:第四小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

  师:还可以怎么摆?

  生:……

  师:看看我们的小柜台整理得多好啊!其实在超市里,商场里物品也是这样分类摆放的,这样可以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方便。

  (教学设想:给生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平台,让生在分一分,摆一摆,看一看中学会分类,学生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出来的东西,他们才会记得清,说得明,也是最深刻的。)

  [片断四]:(探究活动,感受分类)

  师:看到你们将我们的小柜台整理得这么漂亮,老师要奖励你们,送给你们每人一份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看看都有些什么?

  生:花蝴蝶,小兔子。

  师:喜欢他们吗?那就请小组长赶快将这些礼物发给你们的小伙伴吧!

  师:现在你们可是一群漂亮可爱的小动物啦!在这里的小动物又可以怎样分类

  呢?

  生:花蝴蝶是一类的,小兔子是一类。

  师:老师请漂亮的花蝴蝶飞一飞,可爱的小兔子跳一跳,这边是兔子队伍,这边是蝴蝶队伍,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师:花蝴蝶,小兔子你们再互相观察一下对方,从对方的队伍里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花蝴蝶的大小不一样。

  生2:兔子的颜色不一样。

  师:那这群花蝴蝶还可以怎么分?根据什么来进行分类呢?

  生:按大小来分,大的蝴蝶分在一起,小的蝴蝶分在一起。

  师:小兔子们又可以怎样分类呢?你又是根据什么来分的呢?

  生:根据颜色来分,白兔子分在一堆,灰兔子分在一堆。

  师:可爱漂亮的小动物们,能和老师一起跳支舞吗?(幸福拍手歌)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

  生:我们学会了根据不同的特点来进行分类。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小动物身上找出了许多分类方法,还知道了同样的物体还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再进行分类,这可是个伟大的发现!为大家的表现鼓鼓掌吧!

  (教学设想:设计这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增强认识,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从中也提高了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片断五:(练习操作,巩固知识)

  师: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就是课本38-40页里面的相关内容,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40页,将练习八的第一题做一做,仔细想一想!待会请小朋友上台来展示。(点一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是如何分类的)

  师: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有。

  师:屏幕中将会展示一些小图片,请你们分一分,将不同类的找出来。小朋友们可要仔细观察哟!

  师:谁是不同类的呢?为什么?

  生:帽子是头上戴的,鞋子是脚上穿的,根据他们所起作用不同进行分类。

  师:第二组图片,大家的眼睛可要放亮点哟。谁是不同类的,为什么?

  生:小鱼是水里游的,而其它的小动物是地上跑的,可以根据他们生活环境不同将他们进行分类。

  师:第三组图片,看看谁的眼睛最明亮,谁是不同类的?为什么?

  生:根据图形的不同可以将三角形找出来。

  师:还可以请出谁?什么不同请出红色的圆呢?

  生:请出红色的圆,根据颜色分类可以圈出红色的圆。

  师:还有一组美丽的图画,想看看吗?谁来分分类,为什么这样分?

  生:……

  师:生活里有了这些交通工具,想到哪就能到哪,。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独立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片断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师:那你们能不能用分类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整理自己小书包呢?大家都来试试,自己分一分,理一理,互相比一比,看看谁最能干!

  开始吧!

  师: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吗?

  生:……

  师:小朋友们都用分类的方法来整理了自己的学习用品,下面请大家将你们整理好的学习用品整齐的摆放到你的书包里面去吧!

  师:这样整理过的书包,有什么感想吗?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

  生1:我觉得我的书包特别的整齐干净。

  生2:我觉得整理完书包后,拿东西出来会比较方便,而且速度会很快。

  师:分类帮助我们整理好了自己的书包,想想看,分类还能帮助我们整理些什么呢?准备怎样整理呢?

  生:可以整理家里的鞋子,褂子,袜子,裤子,毛巾等等,我们应该将他们分类摆放。

  师:看到大家都学会了分类的本领,大雄也忍不住要和大家说说话呢!(观看视频)

  师:大雄的房间有什么变化呢?你们说他是不是乖孩子呢?

  师:那老师也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能随时将自己物品分类整理好,养成一个爱整洁、有收捡的好习惯,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乖孩子。做得到吗?

  师:最后,请大家背上自己整理好的书包按照男女分类方法排好队,我们来比比看看哪只队伍排得最整齐呢!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设想: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的操作练习,让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方式。让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生爱上你的课,这些都需要老师来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从玩中巩固知识的渗入也是关键的一环。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主张学生大胆实践,反复实践,自己感受分类的方法及意义,主动的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生思维深刻性加强的一个教学过程,因些设计这些学生习惯熟悉的活动,在活动中的知识性一步一步加深,循序渐进,学生学得没压力,教学课堂氛围好。

  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敢于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向在场的每一个伙伴交流。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小组间、班级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帮助,增加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之间的交往能力。学生在合作中,懂得了尊重别人,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兴趣及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

  以往古板的直授的教学方法对于新课堂中已不实用,我们更多的是把问题解决权让给学生自己动手去掌握,让他们自行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在以上过程上生在对物品分类中出现过分歧和不理解,这时候老师就不能以“直授”方法进行解说,怎么才能让生印象深刻,让生自己探索,教师在旁辅导说明,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课前我将他们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差异进行分组,创设一个只有小组合作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主要情境。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出解决方法,小组合作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最终问题的解决方式让生自己去掌握,让生在活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的领悟到分类的意义,让生在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里学得深刻。

  西门小学

  樊萍

篇五: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检查时间:验印数学)学科教案执教时间:教学单元课题第三单元、测量分米的认识教材利用米尺直观告诉学生总(7)课时第(2)课时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并给出分米和厘米之间教材分析的关系“1分米=1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0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教学目标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准备、资源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卡片、米尺、直尺、纸条、小棒、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2.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3.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10厘米。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米和分米的进率。以分米为单位测量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10分米。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5.实践活动。(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2)指名汇报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5题。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2.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数学练习册;2.与家长进行本课知识内容的活动练习。分米的认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分钟安全教育

篇六: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课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重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用物品均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分米的必要性。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分米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关于长度单位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和厘米,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体验学习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10厘米的小棒,彩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想要知道我们教室的长度是多少,该用哪一个长度单位呢?

  (生:米)对了,请坐。(师板书:米)

  师:你们再想一想,1米大约有多长呢?谁会用手势来表示一下,对,1米大约就是这么长,米一般用来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师:当我们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时我们该选用哪一个长度单位呢?(厘米板书厘米)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谁能用手势来表示一下?同意吗?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对米和厘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就会闹出笑话来的,你们看:

  4月10日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地听讲。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长度单位不对)那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师板书:分米的认识)

  二、同伴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好吗?

  生:用小棒的一端对准格尺的0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及时表扬学生的测量方法真准确)

  师:同学们通过测量已经知道了我们手中小棒的长度是10厘米。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板书分米)分米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

  师:分米用字母dm来表示,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dm3.感受1分米的长度。

  (1)做一做

  师:老师请同学们用右手的大姆指和中指轻轻地拈住小棒,像老师一样,然后再用左手慢慢地将小棒这样抽出来,现在来瞧一瞧,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我们再来比划一下,轻轻地拈住小棒,然后右手慢慢地抽出来,瞧一瞧它的长度,同学之间互相看看,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1分米。好,同学们,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从几刻度到几刻度是1分米?

  师:同学们,你们的积极性太棒了,看来你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2)画一画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在本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了吧,打开本,开画吧!比一比看看谁画的又快又好。谁愿意上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画的1分米,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想一想

  ①师:同学们,除了在直尺上我们能找到1分米的长度,在我们

  的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你能找到吗?

  生答:粉笔盒的边长、手机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一拃长、手掌宽等等。

  ②(师: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条彩带,它的长度可不是1分米,它的长度是60厘米,你知道它是几分米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4.教授1米=10分米。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想知道吗?现在你们可以小组之间相互研究一下,利用手中的直尺,看能不能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2)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1:我们小组观察了直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学生汇报2:我们小组用小棒量的,他发现用长度是1分米的小棒测量一共量了10次,我们现在一起来验证一下他的说法,看看是不是量了10次,一边贴纸条一边数,真的是量了10次,比中我们可以知道1米就是10分米

  (3)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3个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们排排队吗?

  (从大到小是米、分米、厘米。从小到大是厘米、分米、米)

  三、学以致用

  1.易错提醒

  3米5分米=(305)厘米

  1米50厘米=15分米=150厘米

  仔细看清要转换的单位

  3米5分米=(350)厘米

  2.填空

  2分米=()厘米

  50厘米=()分米

  1米40厘米=()米()分米

  2米5分米=()米()厘米

  2.给数学日记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4月9日

  星期五

  晴

  今天学校组织春游,我系好了一条长约6(分米)长的红领巾,背上高约5分米高的书包。中午,我坐在一张大约8(分米)高的凳子上,吃了一个大约长2分米的面包,用一支大约15(厘米)长的铅笔写下了这篇日记。

  四、活动延伸

  身边的数学

  你知道小朋友乘坐火车时购买儿童票有关身高的规定吗?

  儿童身高为1.2~1.5米的,须购买儿童票;超过1.5米的,须购买全价座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谁能来说一说呢?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1分米=10厘米10分米=1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六、课后作业

  1.量一量教室门的宽和高。

  2.课本:第10页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

  1分米=10厘米1dm=10cm1米=10分米1m=10dm1米=10分米=100厘米

篇七: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课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1分米的表象。重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用物品均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分米的必要性。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简单的换算。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2)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那1厘米呢?

  (3)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厘米和米呢?

  2.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分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课桌的长度。

  ②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组内四人合作,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并思考: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②汇报方法。

  预设:a.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b.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2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③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④引出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分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1分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分米,你知道什么?

  ②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③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2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④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十厘米?(5个)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还剩下几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2厘米。

  (2)进一步认识1分米,建立表象。

  ①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试着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②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③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教学1米=10分米。

  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②分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③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

  3.自主学习例3学生自学例3,独立完成,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分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维过程。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混合在一起,让学生合理地运用和判断,有利于学生对长度观念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