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报告共分为几部分(3篇)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7-16 11:36:02 阅读:

内容摘要:十大报告共分为几部分

篇一:十大报告共分为几部分

  

  学习十*大报告心得体会

  20**年11月8日上午九时,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校全体干部、教师集中观看了十*大开幕式及*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大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党的十*大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的十*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领导着全国人民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掌握主动,应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破除那些制约科学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学习十*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大精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新一届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向未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然会关注教育,更关注教育改革。总书记的报告中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他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他说,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为此,如何在教育教学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十*大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

篇二:十大报告共分为几部分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主席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全篇围绕着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的基本方针,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若干方针,是我们党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

  《论十大关系》的诞生有着国内外两方面的历史背景。从国内看,一方面,1956年上半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共中央开始逐步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如何实现这个转移,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亟待我们去解答。另一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由于我们当时管理全国经济工作的经验不足,在许多方面效仿国情与我们不同的苏联,因而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已经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从国际上看,一方面,自从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开始,苏联一直处于老大哥地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缺乏建设经验,所以主要向苏联学习。建国伊始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也是照搬苏联的一套。斯大林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各方面的专家,帮助我们搞了一些建设项目,使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但是,一个国家的建设经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苏联的经验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实际国情不相同,苏联的成功经验未必都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学习苏联必须理性分析,有所取舍。另一方面,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期间作的“秘密报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许多国家共产党围绕对斯大林评价的问题以及对苏共二十大纲领的评价问题展开了激

  现的问题。比如,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既要认识到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同时也要意识到轻工业和农业对重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要多发展一些轻工业和农业从而推动重工业发展。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我们首先要明确反革命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但也要认识到反革命的大多数经过正确引导同样可以为建设祖国出力,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而不是一网打尽。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毛主席指出,我们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短处,也应当承认社会主义同样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毛主席运用这种辩证分析的方法,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矛盾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很好地避免了片面看待问题可能带来的严重性错误。

  辩证分析问题的同时,《论十大关系》也蕴含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想。《论十大关系》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十个方面的关系,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党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就已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就是《论十大关系》所表现出的全面性。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则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我国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布局不合理,沿海省区占全国土地面积远少于内地,却集中了全部重工业的70%。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他提出,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但要发展内地工业就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国防不可没有,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低到一个合适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经济建设发展得快,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

  此外,《论十大关系》还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时,要关心群众生活,并特别讲到要关心农民,处理好农民同合作社的关系,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在讲到党和非党的关系时,毛泽东再次指出,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并提出要通过

  精简党政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讲到是非关系时,他指出,对犯错误的同志要给予帮助,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能幸灾乐祸,搞宗派主义。

  我十分赞赏这些思想和观点,它们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统一的,时至今日,它们仍有着重要而长久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应重新领会其中的精神,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

  在《论十大关系》的一些小细节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智慧的闪光点。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中,毛泽东说到,“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消灭就是那么不舒服?我看很舒服。”刚开始看到这段话,心中满是疑惑。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该讲话时,中国共产党建立才不过35年,还处于发展时期,作为共产党的建立者之一,毛泽东不渴盼着共产党能走得更长更远,却反而口口声声说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而且还看此很舒服,完全不像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然而,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细细推敲揣摩毛泽东的思想我们可知,毛泽东是善于运用矛盾法和辩证法分析思考问题的,而且对马克思理论颇有研究,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的产生和消失。事物总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有产生,就必定会有消亡。人的生老病死,花的开落,树木的荣枯,也大抵遵循着这种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而唯一能长久不变的也许只有变了。同样的道理,共产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下诞生,它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直至有一天退出历史舞台。共产党的兴盛衰亡,完全是遵循着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很自然且必然的一个过程,所以对于党的消亡,毛泽东说:“我看很舒服。”当我们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站在事物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时,对于事物的兴盛衰亡自然会坦然一些。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很赞同这最后一句“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没有盲目照搬苏联模式,而是理性

  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避免了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然而在生活中,诚然存在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情况。一个人如若对问题总是不加以判断和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可怕的习惯,思想变得空壳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东西。而这种习惯的养成,一部分原因应归结于我们的教育。与西方不同,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缺乏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索结果的过程。如此教学,导致有些学生习惯直接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更谈不上去辩证地分析问题,这样就难免会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警醒我们面对问题要学会自己判断和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因随波逐流而走向错误的极端。

  尽管《论十大关系》中的大多数思想和观点都有着借鉴和学习的意义,但其中仍有一小部分观点在我看来并非完全正确。比如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中,毛泽东指出,“就是那些骂我们的,像龙云、梁漱溟、彭一湖之类,我们也要养起来,让他们骂,骂得无理,我们反驳,骂得有理,我们接受。”我认为把这些骂共产党的人养起来并给予他们骂的权利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他们在民间煽动起来,导致一些没有主见的人民盲目听从,势必对党的领导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些人的发言方面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免影响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又比如,同样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中,毛泽东提出,“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机构庞大。在一不死人二不废事的条件下,我建议党政机构进行大精简,砍掉它三分之二。”以我之见,一下子就把党政机构砍掉三分之二未免太过于突兀,而且砍掉后这些机构原来的工作要分配到哪、被精简掉的人员又该何去何从等问题都需要慎重考虑以使各方面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最好是能逐步精简,留一个过度的过程,这样才不会导致党政机构内部工作和人员分配一下子变得很乱。

  综观《论十大关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思想上的东西,学习和收获最多的当数其中蕴含的辩证思想。文章中的辩证思想不仅适用于分析当时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也适用于分析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对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我们同样要学会全面看待,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己经出现的问题,也要估

  计到我们还没有觉察而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论十大关系》是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益探索的开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我们要认真领会其中蕴含的宝贵思想和理论,将其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更要联系实际,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点,让其继续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篇三:十大报告共分为几部分

  

  党的十大报告指出一统筹城乡发展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具体要求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近几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三以上,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质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在扩大。如何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行动。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说否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总体上看,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庞大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大势不可逆转,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要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避免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要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手一起抓,两个轮子共同驱动,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引回来”的关系,既让进城的人能够放心,也让留乡的人能够安心,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互为支撑、互促共进。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上升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仍会有大量劳动力涌入城镇。然而,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并不矛盾。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利用城镇的资金、技术、数据、人才以及先进管理理念等创新要素,乡村无法脱离城市而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合理市民化,高质量地融入城镇分享改革成果,城镇不可能离开文明、活力、现代的乡村而盛。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建设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顺畅自由流动,让乡村的资源要素该出来的出得来,城镇的集聚要素该下乡的能下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标是趋于一致的。城镇和乡村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存在,都能够通往现代化。当前,要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就必须认识城乡深化改革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指向性高度重合。可以说,两者是相向而行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必须凝聚起各方强大的合力、同心同向共同发力才能完成这项事业。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为新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地、交流的公共平台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场所,提升了农村转移人口的思想理念、文明素养和生产革新水平,不断推动转移人口成为真正的“现代人”。乡村振兴战略

  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消弭。

推荐访问:十大报告共分为几部分 十大 共分为 几部分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