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6篇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7-30 14:27:02 阅读: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篇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依据梳理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法律性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学习负担更重,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文化冲击,当今学校更多地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在帮助孩子更好地接受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因此,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概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指学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协同多学科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并落实学生的政治主题,激发学生的政治活力,促进学校各学科贯彻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实践活动,这一行动也受到法律的支持与保障,是一种合法行为,具有很强的法律性质。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系统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文化、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开发教育,丰富学生多元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以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来造福学生,是遵义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法律形式。

  虽然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已成为一种合法行为,但是要实施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要学校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师进修培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考评多种形式等办法,以及政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保障。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根据新的社会发展现状产生的一种行为,是目前社会发展大趋势下的一种合法行为,这一行动既受到法律的保障,也需要学校的有效方式才能实现完善的教学。

篇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第37卷第9期

  甘肃科技V〇1.37No.92021年5月

  GansuScienceandTechnologyMay.2021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朱鹤(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摘要:阐述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及特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状..本文通过教学实践的透彻分析,总结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即为高校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之意识、髙校强化思政课程带动学科课程育人之合力、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之均衡发展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政”要全员是指不仅全体的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业课教师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髙校的行政人代,结合时代背景高校及高校教师对于传统思政课员在其自身岗位也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发挥行政程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提出新问题、新挑战。笔者结部门的思政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立德树人。“课程思合教学实践,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政”全方位是指从学校层面、教师主导到学生为主的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素养,使得当代体的课程思政的立体化建设。总之,“课程思政”从大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政治素养双方面提升。过程到主体再到对象缺一不可,具有全局性。1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2)“课程思政”的渗透性。具有渗透性,是“协同育人的概要程思政”的第二个特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价值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公共基础课、1.1“课程思政”的含义与特征通识课和专业课程中。将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科学1)“课程思政”深层次理解,高校将公共基础精神、探索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深度融人到学科课、通识课、专业课等所有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人教育中。将高校的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有机结合,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所有学科中,在传学生潜移默化的将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3)“课程思政”的辅助性。具有辅助性,是“观、价值观。因此,“课程思政”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程思政”的第三个特征。“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想根本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员、全方政治理论课的有利补充。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位立体化的融进课程建设中。深人挖掘公共基础由于教学形式陈旧,学生认为没有学科课有用等因课、通识课、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学科显性教育素的影响,没有达到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与思想政治隐形教育相结合,促进知识的传授与育果。在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背后深度挖掘思人的主体化建设。政元素,增加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丰富2)“课程思政”的特征。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无形中弥补传统思想政(1)“课程思政”的全局性。“课程思政”具有全治理论课的不足,因此,“课程思政”是相对于传统局性的特征。“课程思政”在高校建设中要进行全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具有辅助作用。程、全员、全方位的立体化建设,具有全局性的特1.2思政课程的含义与特征征。“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在课前、课中、课后都1)思政课程的含义。思政课程是指高校在教学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全过程育人。“课程思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基金项目: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校级课题(课题号:LJZYL201904)“项目教学模式下《微信端开发》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课课

  70tf

  肃科技第37卷论教育的课程总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思政课程是科学系统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的重要学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思政课程的特征:课程体系的建设,更是对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体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最终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2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状1)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意义(1)具有科学的思想性。目前开设的思政课程,认识不够充分。高校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育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充分,主要体现三个方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面:学校角度,高校对“课程思政”育人缺乏深刻认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识,制定的规则缺乏可操作性,从高校层面统筹领论基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导不利。学院角度,学院领导不重视“课程思政”的论。与此同时,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国家主流建设,仅简单传达学校层面关于课程思政的文件,意识形态,蕴含思想属性。(2)具有敏锐的政治性。

  有的学院不重视没有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质建设,思政课程对高校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爱国主即使有的学院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是构建体系义、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思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很多学院认为,育人教育的主政课程传授内容要求大学生政治方向要正确、政治渠道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因此主观立场要坚定、政治信念要坚定,始终拥护中国共产意识认同较为片面、僵化。教师角度,教师是教学授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思课主体,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政课程具有敏锐的政治性。(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品质。从实践教学状况看,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例如《形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授课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紧跟时代,是最新过程中重点传授本学课的专业知识,不重视专业知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具有时代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因此在学科课程中,“课性,大数据时代教师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具有多样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不是很明显。性,例如教师运用网络平台、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制度缺乏知识的传送。具体操作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制度1.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含义与特缺乏操作性,具体是指高校在“课程思政”体系建征设、制度规章设定、考核评价监督方面缺乏可操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指,“课程性。许多高校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教师层面,思政”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对“课程思政”认识肤浅,处于简单了解阶段,尤其育人体系。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措施的制定上1)创新教育方法。在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处于空白,制度落实上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本身就是教育教学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发展不均方法的创新。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发展出现不均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利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地区间、学校间、院系间发展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奉献,不谋私利。从平衡。地区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发展学生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加适应时代不均衡,上海是课程思政先行者,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要求。方面取得很多成就形成宝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比2)创新教育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较而言,南方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强于育人是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质的整合,最后形北方院校,同时南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要强于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是对各类北方高校,这就出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

  第9期朱鹤: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71人方向地区间存在差异性。学校间发展不均衡,受到思想观念及学校管理层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存在有的学校对“课程思政”

  建设快,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建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创新上,提高各层面主体之意识,是协同育人的前提与基础。重中之重,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力军。2)高校强化思政带动学科课程育人之合力。课设,政策落实到位,发展速度之快;有的学校发展速度慢,最终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院系间发展不均衡,有的学院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努力发掘教师创造性,同时推进教师“课程思政”责任落实制度,落实每门课程组建的教师团队成员的责任分工。同

  时学院给予教师项目资金支持,加大“课程思政”培训力度,因此形成有的学院行动有速、成果见效;有

  的学院推进较慢,最终形成学院发展不平衡局面。3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1)高校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之意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主体意识是前提。首先,提高高校领导、管理层面对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只有高校领导、管理层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识程度提高,才能使得“课程思政”从制度、财力各方面得到有力保障。其次,要提高各类学科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各类学科教师在思政方面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在学生群体中的教学效果。为此,要着力加强各类学科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要不断、定期的加强学科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学科老师只有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思想政治理念人心、人脑、人魂,才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融人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与学科内容密切结合。同时,要提升学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注意平时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特征,关注学生时代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洞察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不断突破改善学科教师教学方法,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学科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发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学科课程,教师不仅重视专业知识传授,更应该加人情景模式、讨论模式或者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程教材融人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为主干的学科类课程在教材编订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材是教师进行备课,学生理解知识重要载体,因此学科课程在教材编订上要引人思政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融合思政教师的意见和经验,在教材编订和审定上思政教师与学科教师合力完成,达到教材合力育人之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融人思政元素。就目前课程思政的建设状况来看,每门课程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太可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循序渐进过程。各个高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在精品学科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达到以点带面,最后辐射全学科的教学效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达到课程思政带动学科课程育人之合力。推进考核评估制度的完善。高校在对课程评估、对教师的督导评估中要把课程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列到考核评估体系中。例如,高校的一级督导听课、学院的二级督导听课,在评判教师的授课能力强弱,不是简单的考核知识点有没有讲述清楚明,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把思政元素恰到好处的融人授课之中。这种考核评估制度无形中,达到了“课程思政”带动学科课程育人之合力。3)高校推动“课程思政”之均衡发展。高校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倾斜等手段使得学校之间、学院之间、课程之间“课程思政”均衡发展。高校通过建设健全“课程思政“的引导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三个方面使得学院之间、课程之间均衡发展。在引导机制上学校利用经费支持、职称评聘等方法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利用学院、教务处、科研处的监督考核制度,督促高校加强“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实。通过学生的测评、兄弟院系的评价机制不断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最终形成高校课程思政发展一盘棋的格局。4结束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需要高校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大数据时代,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下转第49页)

  第9期表2安力裙等:基于DHC2型湿度传感器检定装置对比实验研究与分析三种检定装置均匀度汇总表检定装置49对比数据分析得出,实验室三种湿度传感器检C340/701.031.211.78L-PRH2均匀度LF-300X0.680.821.31定装置中,L-PRH2型精密湿度发生器在低湿和高湿点的波动度都最小,C340/70型调温调湿箱在各个测试点上的波动度最大。综合检定装置的结构特性,L-PRH2型精密湿度发生器的测试室舱体较小,可提供均匀稳定的湿气环境,实验数据可得该校准装置的波动度最小,更适合于高要求、高精度传感器的检定。LF-300X型温湿度检定箱的波动度介于波动度最大和最小之间,但又接近L-PRH2型精密湿度发生器,操作简便、湿度波动度较小,可适用于批量的传感器检定和校准。30%RH55%RH95%RH0.550.811.23对比数据分析得出,实验室三种湿度传感器检定装置中,L-PRH2型精密湿度发生器的均匀度最小,C340/70型调温调湿箱的均匀度最大。综合检定装置的结构特性,L-PRH2型精密湿度发生器的测试室舱体较小,可提供可靠均匀的湿气环境,实验数据可得该校准装置的均匀度最小,更适合于高要求、高精度传感器的检定。LF-300X型温湿度检定箱的均匀度介于波动度最大和最小之间,但又接近L-PRH2型精密湿度发生器,操作简单快捷、湿度均匀度较小,可适用于批量的传感器检定和校准。2.2.33结语从三种湿度传感器检定装置对比实验分析来湿度波动度看,均可进行DHC2型湿度传感器的检定。但C340/70型调温调湿箱所需的稳定时间较长,均勻度及波动度较大,实验箱工作效率不高。LF-300X型温湿度检定箱和L-PRH2型精密湿度发生器具备操作简(3)便、传感器校准的精度高、湿度均匀度和波动度小等特点,更适合在实验室内进行高精度传感器的检定和校准工作。参考文献:[1]

  黄鸯鸯.Lamb波气体多参数传感器测试技术研究P].浙江大学,2018.[2]

  刘宗尧,孔诗媛,王旭.湿度传感器检定/校准装置对比分析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6,33(01):72-74.[3]

  孙哲,熊峰,黄清治.气候试验箱湿度测试性能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8):28-29.[4]

  自动气象站湿度传感器检定规程JJG(气象)003-2011[S].湿度波动度:在湿度稳定后,给定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一点的最高和最低湿度之差可用公式(3)计算:AHf=max(Hn)-min(Hn)

  式中:AHf—该湿度点上的湿度波动度;A//I;~一第i时刻中心点位置的传感器湿度值;实验中将传感器5、6号传感器的平均值作为中心点位置的湿度测试值。检定装置的湿度波动度为中心点湿度测量结果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表3三种检定装置波动度汇总表■;??]

  ut

  I1.

  -------------"""----------------.......L

  PRH2_____LF^QOX____(:」(>了(>波动度30%RH

  55%RH

  0.260.16〇712.51~1.170.2_______________95%RH_________0.15____________0.26____________1.15(上接第71页)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参考文献:[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0L].http:

  /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6-6.[2]

  黄春.价值困境理路: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m.渭河师范学院学报,2019,08:15.[3]

  樊丽萍,焦苇.上海高校全面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

  教材IN].文汇报,2017.10.25.

篇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第30卷第4期

  202年

  12月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

  INSTITUTEVol.

  3No.

  4Dec.

  2020%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赵美凤(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同037000)摘

  要: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

  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协同育

  人。如何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现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关注的焦1。本文对“思政

  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重1探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的困境及出路,以期指导教学实践。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0(2020)04-0072-03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

  关系涵概述“思政课程”由来已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之间关系密

  切,一方面,思政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自身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内容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引领其他课程

  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课程质量,在课程建设中发

  的特色化和专业化&不同课程将思政内容融入,

  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

  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协同育人。另一方

  应,并创新发展了思政课程&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背

  面,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其他学

  科之中,使思政教育常态化、全员化、全课程化,将

  景概述思政育人功能扩大化,这样多种课程和思政课程

  有机融合,深化了思政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核

  心能力十分有益,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

  协同视角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

  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起,在上海市德育工作会议上,推进以“学科德

  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要想实现“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必须打破两者之间的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中心内容,融入各学段和各学科之中,提升

  德育实效。第二阶段是2010年起,大中小学德育

  局限,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将思政课程融入到

  “课程思政”中,使每一门课程都能体现思政元素

  思政

  容,

  能发

  二者的课程一体化建设,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到

  人的衔接,提升德育实施的有机整体性。第三个阶

  的合力作用&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

  段是2014年起,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顶层设计,全面渗透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

  境分析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还

  的逐步发挥,课程思政将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在各个学科课程之中,思政“课程化”特点凸显,

  创新发展了思政课程,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大思

  政”育人合力&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收稿日期:202-11-01存在诸多发展困境,如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滞后、协

  同育人顶层设计不够、课程考核体系尚不健全、师

  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等,困扰着协同育人的实效

  性,具体内容如下:1.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滞后作者简介:赵美凤(1983-),女,山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72赵美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课程思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部分

  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思想观念因循守旧,不能深

  1.

  理念协同,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

  理念协同是关键,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

  教师教学理念的认同培育。在具体做法上:一是

  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了解课程

  入发挥“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

  作用,虽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也适当加入了思想

  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德育意识不强,对马克思主义

  理论知识不了解,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也不

  思政的理论基础,熟读马列经典名著,才能在实际

  教学中提高思想认识观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

  太了解,“课程思政”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仅从表

  面上认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

  念。二是要加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结合专业特点,

  念,没有在实践教学中践行协同育人,导致课程改

  革效果不理想。2.

  协同育人顶层设计不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

  需要统筹规划,当前,协同育人顶层设计不够,在

  落实细化过程中不能较好发挥统筹作用,组织管

  理体系缺乏联动性,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衔

  接不当,具有权威性的制度规范体系也较为缺乏,协同育人过程的监督缺位,顶层设计中“思政味”

  还不够,全方位育人格局难以形成,无法保证协同

  育人的效果。3.

  课程考核体系尚不健全课程考核体系尚不健全也是“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之一。目前,课程思

  政的实施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是

  因为课程思政教育没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对课

  程思政的考核指标难以确定,规范性不足,加之课

  程思政的考核标准不同于专业课标准,在考核形

  式和标准方面难以具体量化,教学效果的考察因

  此受阻。4.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长期以来,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实

  施者,具有专业的思政教育知识。但在课程思政

  理念下,其他学科课程与思政教学重点和难点不

  同,科任教师对思政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不足,不具

  备思政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思政难以达到

  思政课程的水平,往往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

  述思想政治内容,不能从较深层次开发和运用思

  政内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

  用也就难以体现。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出

  路探索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

  同育人的水平,最大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的育人作用,实现对协同育人困境的突围,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其具体内容如下: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具有学科特色

  的思政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实现“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三是思政课程应在教

  学理念的协同方面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增强全员

  全课全方位育人意识。此外,课程思政要以学生

  为本,注重课程思政的先进性和趣味性,课程形式

  多样化,助力协同育人。2.

  体系协同,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

  设计至关重要,从二者建设体系方面进行不断完

  善,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以思想为先导,以统

  筹规划为系统性指导。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握好

  两个关键点:一是完善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组

  管理

  系

  具有

  动性,

  思政课

  师

  业课教师衔接,整体规划围绕“思政课程”与“课

  程思政”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二是健全

  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其中,制度保障内容包括

  教材开发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

  完善教材开发制度,在专业课教材中突出价值导

  向;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

  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搭建

  思政课

  师

  业课

  师

  学

  的平

  ,各门课程建设的规范。3.

  核,健全课程思政

  核“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

  还要从考核协同入手,通过健全课程思想考核体

  系,改进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推动课程与思

  政实践的发展。对课程思政建设而言,应把握好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明确计划和安排课

  思政

  目标,

  细

  课

  思政的核指标,

  课

  思政

  的践

  察,

  思政课程的融合。在具体做法上,要主抓课程与思政

  的契合点,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把课程思政

  考核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对相同的课程,要制

  定规范的课程计划和考核标准,统一考核的形式

  73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和内容,着力形成“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真正

  2020年第4期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体系协同,做好协同育人顶

  层设计;考核协同,健全课程思政考核体系;教师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发展。4.教师协同,优化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协同,优化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以课程为载

  体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多措并举探索协同育人

  的路径。只有这样,充分发挥各课程“课程思政”

  的育人功能,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效果,才

  能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组织者,其思想认识和

  专业素养,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协同,优化整体

  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促进思政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针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

  建设,加强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师德的培养,才能落实“以德树人”的德育方针,提高教

  师队伍建设质量。其次,要加强思政教师与各专

  业课教师的交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专题培训,可

  推出线上线下教师交流平台,线下多开展专题讲

  座、名师讲坛、优秀教师经验分享等活动,增加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的评选和奖励,定期进行课

  程思政教学评比,提高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线上

  利用QQ、微信等平台,在碎片化时间中动态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非思政课程老师

  改革和创新,帮助教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

  发展。四、结语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

  思政”协同育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的坚持。协同效应的发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

  性,应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理念协同,强

  74[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

  :114-119,[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

  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

  育,2017(1):43-46.[3+高燕.课程思政一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

  *解决路径

  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4]

  潘乐,雷冬玉,金鹿,景伟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

  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科技视7,201(17)

  :175-176.[5]

  王华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提升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

  :52-56.[

  6]

  .

  “思

  政课

  ”

  到

  “课

  思

  政

  ”

  一一一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8,22(2)

  :9-104.责任编辑:周小梅

篇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现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措施

  摘

  要:“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为高等教育中思政课程的改革带来契机。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论述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现状,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新策略,希望能对加快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进展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协同育人;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一种采用全学生、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形式,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的新型教育理念。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

  (一)高校的思政课要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价值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能使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模式得到了有效发挥,但在具体的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单独运用,必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这一载体,把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发挥其教育价值。

  (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使“使人成其为人”,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导向,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化人才,还需要具备高品质、高素养的人才,具有较高道德素养能使人受益终身。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现状

  .

  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协同起来,能为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还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专业针對性不强

  思政课教师要面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备课、授课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差。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授课班级专业多且复杂等原因,思政教师不能有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准备不同的课堂案例,讲课过程和课堂案例千篇一律,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进行复述,对课堂上的案例观点及思政课产生反感情绪,消极对待课堂教学,思政课程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二)高校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严重,“填鸭式”教学方法被普遍应用于高校思政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思政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或做与课堂无关的别的事情,思政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

  (三)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常分属于不同的学院(系部),课程开设的时间处于不同的学期,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措施

  (一)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教师要提升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教师才能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动上保持一致,进一步加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进展;其次,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增强自身教学的业务能力,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适合的教学活动,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教师不仅要具有思政课程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多学习其他课程的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创新和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

  (二)突显思政课程的多元化,重视实践教学

  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应彰显课程思政价值的多元化,以多元化教育模式满足大学生异质性学习需要,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进而发挥其根本性育人成效。同时,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借助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增强实践课程的有效性。

  (三)加强思政教师与各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

  由于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分属于不同的学院(系部)导致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思政教师无法将学生的专业课知识融入思政教学方案设计、课堂举例中。因此,学校可推出线上线下教师交流平台,利用QQ等互联网技术,为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使思政教师能有效合理地将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融入到思政课堂案例教学中,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了解到新时代高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能够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道德和课堂注意力,提升思政课堂效率,还能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观点,使高校培养初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又具备高尚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黄祐,黄金燕.高职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思政育人机制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9(07):107-110.[2]田应辉,徐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04):71-74..

篇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收稿日期:2019-3-28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法论研究”

  (项目编号:2016B255)。作者简介:鲁熙(1987—),男,贵州赫章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鲁

  熙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08)

  [摘要]课程思政属于一种新型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基本联系进行阐述,强调高校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对思政教育的意义。提

  出健全思政课程体系、实现立体德育育人、创新课程思政方法的策略,促进高校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

  育人机制的落实。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9)12-0073-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12.033[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为深入学习与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校注重课程

  思政教育理念,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使两者形成协同效应,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的合力教育,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效果。现阶段,已经有部分高校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联系、协同育人意义以及如何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与误区,需要高校对建设二者协同育人机制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发挥其各自育人优势与作用。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基本联系(一)共同的任务

  目标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功能并不仅限于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从其他课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挖掘,使多种专业课程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修养,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贯穿高校教学的全部过程。课程思政的教育观念是在高校各种专业课程的相关教学与改革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在教学教育全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起到改进与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作用,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全民化与实际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属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属于课程思政共同体,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引领大学生思想,共同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与建设者。

  (二)一致的方向功能在本质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一致的方向与功能,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为方向,以发挥育人作用为功能,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还存在明确的指向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明

  确指向,体现在课程教育的“向”与“行”,“向”即正确的政治方

  向,“行”即进行思政教育。在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高校专业课程共同对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坚持,充分发挥共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与作用,做到合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实现协同育人效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方向功能上的一致性,是对高校专业课程欠缺思政教育现状问题的反思。传统的高校教学观念,认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属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其他专业课更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使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缺少联系,无法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全面性,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

  念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意义

  (一)体现思政课程价值

  高校教学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强调学生的价值

  引领,在教学传播价值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强调对知识底蕴进行凝聚。课程思政借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教育形式,将价值观引领融入高校知识传授过程,实现两者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同频共振。课程思政对传统思政课程的理论说教式教学方式进行了改变,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知,从专业教育与德育角度,提升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有效对高校专业课程轻德重智的问题现状进行了扭转,使思政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得到学生的喜爱,提升学生素养,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从而体现思政课程价值。

  (二)完善思政课程形式

  课程思政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突破自身教学传统局限性,对思政教育理念进行彻底的革新,结合网络运用、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完善思政课程教学形式。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影响下,高校针对思政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状况,降低思政课程现有的表面化与形式化问题,体现课堂主渠道的地位,并对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不断强化。学生在高校实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学习与相关经验了解,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人格与完整思政精神。高校完善思政课程,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对教学实效性进行有效提升,积极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与载体,推行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新形式,使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更富有活力并贴近学生生活。

  (三)构建思政教育体系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实行,能够帮助思政课程构建更完善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强调融通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将高校全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划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课程,高校思政理论课属于显性课程,而隐形课程则是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高校将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

  37第32卷第12期总第250期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2.NO.12(Gen.NO.250)

  2019年6月(下)JournalofHUBEIOpenVocationalCollegeJun.(lasthalf)2019

篇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第41卷第2期Vo1.41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77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2月20日Feb.202021JournalofKaifengVocationalCollegeofCulture&Art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方?堃?欧怡麟?白婧婧(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诉求,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要求。对于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相脱节的问题,各高校应基于教材、教法和教师“三教融合”的维度,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185-02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做实具有重要意义。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一)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可以将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缝对接,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硕的同时,培养一大批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二)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诉求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社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职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作为开创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其精神文明建设,避免陷入“有才无德”“有德无才”的人才培养悖论。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育中,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能收稿日期:2021-02-03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度重点教研项目“基于‘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公共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ZD19033);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项目编号:KCSZX20013)。作者简介:方堃(1982—),男,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改革。欧怡麟(2000—),女,重庆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理论。白婧婧(2000—),女(回族),安徽滁州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事务治理。在繁芜多变的局势中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满腔的家国情怀和积极的正能量。(三)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然而,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仍然存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对接梗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割裂的问题,这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凌乱无序,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无法自然转场,同时,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落实程度不理想,具有形式主义倾向[1]。各高校为了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就应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价值、内容切实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达到心智一体、知行合一、铸人铸魂的协同育人境界。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一)教材设置不合理教材是思政教育的依托,但无论思政教材还是专业课教材,都存在诸多问题。从思政课程教材来看,其内容的理论性过强,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感染力不够,专业性缺乏;从专业课程教材来看,其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度不高,思政育人的内容占比较小,这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难度大,专业课程沦为“被思政”的状态。(二)思政教学的形式单一一方面,思政课程的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忽视实践锻炼、线上交流、多媒体教学辅助的作用,课堂氛围沉闷,形式老套,难以激发·185·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因此,其思政育人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停留在就知识论知识的层面,与思政育人脱节,甚至有部分教师把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强塞进课堂,起不到思政育人的作用,有损专业课程自身逻辑的完整性。(三)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从教学责任观之,高校在思政教育的落实方面更多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来负责的,而其他学院教师的任务更多是传授专业知识。从教学能力观之,由于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其很难自觉地将思政元素科学、精准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即便是思政课程教师,其教学方式及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只是简单重复枯燥乏味的理论要点,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功能未能发挥。概而言之,重专业轻思政、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各自为政、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堂不衔接等问题,限制了协同育人的效果[2]。三、基于“三教融合”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一)教材联通机制教材既是学生获得系统性专业知识的主要资料,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参考依据[3]。因而,教材联通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纽带。首先,要优化思政课程教材大纲,将学生关心的专业知识、时政热点话题等素材融入思政课程教材中,使思政理论联系社会实际,让思政课程教材更加立体、专业,富有时代感和亲切感。其次,以专业课程教材为载体,在遵循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及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打破教材壁垒,在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等方面整体规划、同步推进、双向用力。再次,创新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教材版本,丰富课程思政案例库,充实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体系,使专业课程教材与思政课程教材融会贯通,进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二)教法贯通机制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不应再以理论说教为主,要打出“组合牌”,整合不同类型的育人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把文本、影像、实物等资料统筹应用起来,将与思政元素相契合的人物介绍、模范事迹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引入课堂。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时所选取的人物、案例必须经得起检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并与课程思政的目的相符。同时,要保证所选取的人物、案例能够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样·186·才能在润物无声中激发正向的牵引驱动[4]。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要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即强调课程思政,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专业知识点都必须与思政元素完全对应。教师应该依托情景教学,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保证内容合情、逻辑合理,让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有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政治觉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思政元素的开发,注重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作用,使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内的研讨、辩论、展示等方式汲取思政养分,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谈英雄、模范人物,开展社会实践等补充思政养分。(三)教师互通机制高校教师是育人行为的主体,其思想政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其一,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专业技能提升之余,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与专业思政能力,自觉地将思政元素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其二,思政课程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政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知识,使政治理论教育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需要和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其三,新时代要求思政课程教师的能力素质是综合的,既要学会读经典,吃透教材,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又要博学慎思,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的厚重感,感受到科学理论的伟力和新思想的魅力。其四,思政课程教师应与专业课程教师定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思政课程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共享性。同时,积极研发各门专业学科中共同的思政资源,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和互动,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参考文献.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拓展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20(5):101-106..全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4-6.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9):28-33..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责任编辑:李汴红)[1]沙占华[2]齐鹏飞[3][4]卢黎歌,吴凯丽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课程 思政 育人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