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论文4篇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8-05 10:00:06 阅读:

内容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论文

篇一: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论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论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的教育启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突出内容摘要:思想将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做合一”“做”“做”陶行知的重要性,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教学做合一”强调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义是:怎样学便怎样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教”他又说到:同时,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教学做合一”从陶行知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合一”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教学做是一件事,因而提出不然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学做合一。““做事”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强调必须以.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怎样学便;“做”“事怎样做便怎,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怎样教”教与学都要以为中心。这是3.“要想教得好,‘‘做’就须做得好。样学,所以陶行知说:的必然,学得好,怎样学便怎样教”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教与学在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做’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做’思想把可以看出,陶行知是教学过程中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做合一”“做”“做”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上,“做”“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教学活动中的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做”以,“学非所用,用、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非所学”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与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的关系上进行了“知”“行”“行是知之始,“做”概括,”他所说的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是知与认为行的统一,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陶行知说过:......;’’““做”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效力的法子。‘‘死书”“死书”陶,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学生读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教学做合一’’“做”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行知的这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法要根据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研宄学法;教,才是真教。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为此,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放学生的身心,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学习规律,“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来,对此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其次,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做”“单单劳力,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因此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是在劳力上劳心。“”‘做’’‘做’含有下列。即”新价值之产生。三种特征:“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行动思想;;是创造,是生产,“做是发明,是探寻出路。造的过程”是实验,是破坏,是奋斗,是建设,。”就所以他认为。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他所知,’“做’成为创造性人才,部创造的史诗,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出来的。我们“做”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六大解放”再次,教学要实行即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力,“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时刻要注意在正如陶行知先生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所说的: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人人是创造之人。”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育观念,我们要: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干一点自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六大解放”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中教或教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教学做合一”学中做。陶行知“教次,但同时又超越于它。我们所强调的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这里,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学做合一”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相联系的那套考试与“应试教育”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综上所述,、中心在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二: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讨论文

  推荐文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热度:

  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

  热度:

  小学道德教育探讨论文

  热度:

  网络教育有关探讨论文

  热度: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探讨论文

  热度: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分为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讨论文篇一

  《职业教育改革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启示探讨》

  【摘

  要】本文介绍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三个核心理论,并联系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以课程设计为例,指出其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实用组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1、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分为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生活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生活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意思是指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取知识和技能。这里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的生存之道,即求生之能。

  “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陶行知为反对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士大夫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平民难以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来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且强调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3、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中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应该说,在16号文件中,培养的目标是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要符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其深层次的含义是培养的人才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能解决国家发展生存需要。这一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我国高职教育中提出的“校企合作”理论与“社会即学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效果。“校企合作”在我国国内有四种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以及“订单式”合作模式,现在研究的比较热的是“订单式”的培养模式[2]。

  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老师教,学生学,边学边做,通过做来巩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相一致的。这样就解决了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其学和做,学生只注重学,教学脱节等弊端。

  4、两种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紧密结合

  下面我们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实用组网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组网能力和维护网络能力的专业课程,培养的学生将符合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需求。本课程依据锐捷网络真实的企业园区网络项目,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该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肢解成九个模块,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在最后的教学进程中,再合并成一个项目进行综合实训,作为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素质的训练。我们在设计《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时,针对岗位需求,围绕课程技能培养目标这条主线,设计构建了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结合锐捷认证网络课程体系,以RCNA为教学主线,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纯理论+感知阶段)依据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主要详细讲授网络设备为主,分清不同层的网络设备,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特点等,对网络设备有个清晰了解与感知,此阶段课时占用比例很小,但对后阶段的网络互连与配置、网络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网络互连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等四部分,做到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较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着重介绍技术的应用。

  (2)实践教学内容(掌握核心技能,灵活应用阶段)实用组网技术的实践教学分为两层,即网络构建、网络故障排查。

  *网络构建:包括网络设备的使用、配置和管理,中小型企业内部网的组建,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广域网接入技术等。

  *网络故障排查:包括软件和硬件故障排查,这一部分内容融入到每一个项目实施中。

  此阶段以具备行业工程背景设置的网络配置案例为主线,实现工程过程化训练,辅以必要的网络互连与实现理论,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此阶段核心是实现,灵魂是活用,实践为主,理论相辅,交

  叉进行。

  同时,为了配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我校与锐捷网络公司共同投资约100万,建立了一套网络专业实验室,并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为后续的“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5、结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解决平民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的伟大理论思想,在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中不仅能和职业教育教育理论紧密结合,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说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17-19.

篇三: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论文

  

  有关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论文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它的形成是由于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论文篇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摘

  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其形成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内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素质教育、大众教育、主体教育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现代价值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在杜威实用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对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如是说:“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人们要过健康的生活,就需要健康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就有劳动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就有科学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就有艺术的教育。”

  一、对生活教育理论三个方面的浅析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体部分,它指明了生活教育理论的目标和内容。第一,它说明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或者说生活本身即是教育。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对“生活”二字不是狭义的理解,它包含着我们生活的一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方方面面。而且,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并不是说既然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那么教育就等同于生活,可以一味地生活而无需教育了,这显然是片面地理解了此话的含义。在这里,陶行知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虽然有生活即有教育,但是在不同阶段,人们的生活不同,受的教育也就不一样;即使是在同一阶段、同一社会之中不同的人所过的生活也不相同,有的人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这样更需要教育来引导了。第二,“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认为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最终还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始终离不开生活,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这也说明了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想发挥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需要教育。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上,而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因此生活又需要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既然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无处不在,那么到处都应该有教育的影子。此主张反映了生活教育思想实施的途径,即把广大人民作为教育的对象,把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范围,把生活实际作为学习的教材,这一主张有利于扩大教育的对象,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是“社会即学校”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而是强调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同时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其主要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这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颇有共通之处。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注重生活的基础上,具有其现代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推广大众教育和主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但不难发现,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还是流于表面形式,应试教育仍旧愈演愈烈,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还有升学的择校热等,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动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把我们的生活作为教育学生的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因此,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1)素质教育要注重受教育者与社会、自然、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阔眼界,多联系实际,而不是一味坐在教室看书本;(2)素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未来,更要关注并解决当下我们面临的难题,培养人的主动性与实际生活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论与大众教育

  陶行知无疑是一个社会本位主义者,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培养的不是小众教育,而是占人口80%以上的、与民众的生活、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大众教育或者叫平民教育;不是培养“人上人”的教育,而是培养“人中人”的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提倡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这一主张着眼于扩大教育的领域和内容,有利于把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普及大众教育,用教育来影响生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使广大劳动群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他的“社会即学校”还可以看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教育的场所。由此,在普及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事、物等资源,发挥教育的社会化作用。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下,普及大众教育是实现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特征的一种途径。

  (三)生活教育理论与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是以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尊严为前提,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通过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创造意识的人,促进社会发展。主体性是创造型

  人才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新课改倡导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都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其含义与陶行知的主体性思想是一致的。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主体教育的意识;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动性;第三,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4.[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489.[3]陶行知全集:第3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23,27.[4]教学做合一[A].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5.[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90.[6]漆新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7]李军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主体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论文篇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活”精神》

  【摘要】“活”精神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这一思想不仅体现生活教育的概念,而且具体体现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各个部分中。这种“活”的精神对当今时代的教育重要启示如下:人是活的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教育是活的教育,教育要以人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发展为着眼点。

  【关键词】陶行知活的教育生活教育

  “活”的含义在活的教育中丰富多彩。生活教育,强调一个活字,生活教育的特征就是一个活字。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生活

  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什么是生活?陶行知回答说:“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而发芽开花。”[1]活的教育的完成需要活的教师、活的学生、活的教育材料。活的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最深层意义。“活”是生活教育的核心,一个“活”字,诠释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特征。

  一、生活教育是“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把教育分为三种类型: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和活的教育。他明确提出要去掉死的教育,使不死不活的教育活过来,让活的教育更活。总之,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换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2]活的教育,以“活”为中心,就是培养人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教育。另外,活的教育,按陶行知先生对晓庄学校校旗的解释:“活字代表所要培养之生活力。”[3]因此,活的教育另一层意思就是培养学生生活力的教育。从总体来看,活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生命力、使学生的生活生生不息的教育。学生生生不息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是“活”展现。

  生活教育就是针对忽视人的生活的传统教育,力求人的生命生生不息的教育。生活,就是生命的一种生生不息状态。人不仅仅要生,更重要的是要“活”,要生生不息。因此,生活教育理论的本质就是以“活”的精神为指导,并追求这种“活”精神的教育理论。

  二、生活教育哲学观中的“活”精神

  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观是“行是知之始”。陶行知由于信奉王阳明的知行观而改名陶知行,后因为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改名为行知,表明他哲学观点的根本转变。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过对《墨辩》中提出的亲知、闻知、说知三种知识的区别强调亲知即亲身得来的,即从行中得来的知识的重要性。他说:“亲知是了解闻知的必要条件,说知也安跟在亲知里面……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4]行就是做,就是对直接经验的强调。然而,做不仅仅是行动意义上的做,必须明白,“做”就是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方法论

  的关键在于“做”,而对于“做”,不能只理解为行动意义上的做,还可以是思想意义上的做,即劳心。“陶行知所谓的‘做’应当是在劳力上劳心,是行动与思想的融合,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不同方面的质的表现。”[5]活的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他说:“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的笨头笨脑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脚。一个人要有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联盟。”[6]劳心上劳力的哲学思想可以更深刻地体现在他的一首诗里:“人身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7]劳心上劳力的哲学观,体现的是人的劳力和劳心的有机整合,体现的是行或做的整体性,行或做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和组成部分的不可分割性。劳心上劳力的观点可以说是活的体现。首先,劳心上劳力的思想的来源于对活的人的强调。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的出发点在于把活的人培养成活的人才。活的人有需要有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动脑的能力,还有动手动脚的能力,即这种活的人就是具有劳心和劳力的人。作为活的人,他们的劳心和劳力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他们劳心和劳力的能力必须得到发展。行是知之始的哲学观中的行,是劳力和劳心的结合,劳心基础上的劳力,体现了活人的做中的劳力与劳心的共同存在,不可偏废一方,这是活的又一含义。

  三、“活教育”实现条件中体现的“活”精神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哪样得生活,就是哪样得教育。”[8]生活教育是活的教育。因为生活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文明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教育就要与时俱进,这就是活的教育的特征,“活”反映了生活教育本身的需求。生活教育以活为其特征,因此活的教育的各个成分都离不开“活”字。它需要活的教师、活的学生、活的方法、活的教育材料,总之,活的教育中的一切都是“活”的。

  (一)“活的人”体现的活精神

  教育即生命。教育指向生命,指向“人”的生命,教育指向活的人。在教育中,活的人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教育中的人是活的,教育才能够真正活起来,才是真正的活教育。学生不是‘死’的学生,而是活的学生,是活的人。学生不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人,而是充满了创造性和个性丰富多彩的人。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活的,这里的活字主要体现了儿童是有需要和能力的人,教育要按照儿童的需要和能力进行。活的学生还在于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存在差异性,这是活的又一表现,强调儿童需要和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他说:“学校里教育儿童……不能下死规强迫一律……我们人的需要力,有大有小,我们只求其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就是了。”[9]教育儿童,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就要揣摩儿童的心理。活的教育,就要知道儿童的能力是不同的,要设法辅助他,使他的能力发展。学生是有需要的,有能力的活人,要把活人培养成为活的人才,就必须有活的教师。教育中的老师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老师,而是教人的“活先生”。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必须要有活的乡村教育。活的乡村教师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10]“活的人”是活教育的关键,“活的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的最终目标。活的人才的培养,要用活的人去教,只有教师是活的人,才能与“活人”的学生一道发展,才能培养出“活的人才”。

  (二)“活教育材料”中的活精神

  “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我们还可以拿活的环境去教他,比方沙漠本是干燥的,我们可以设法使它出水”。[11]活的东西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活泼的精神。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得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具进。活的教育就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就是根据生活不断变化的教育。他还区分了活的书籍与死的书籍,强调要用活的书籍去教学生。书籍也有死的有活的。怎样鉴别书籍的死活呢?他说:“我觉得书籍所记载的,无非使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个人的思想、经验要是很高尚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书籍。若是那著书的人的思想、经验都没有什么价值,与人生没有关系,那就是死的书籍。”[12]对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判断,陶行知先生的回答无疑不是与人生有关系的知识最具价值。活的教育材料体现于活的东西和活的书籍。活的东西中所举例子无疑以发展、动态和变化为特征。活的书籍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在于与人生关系的紧密联系程度。因此,活的教育材料中的活字就是发展性、动态性、变化性和与人生密切联系。

  (三)“活方法”中的活精神

  这种做直接来源于“行是知之始”的观点,也是对杜威“做中学”方法论的批判和继承。活方法中的活精神体现了“活”字一词的“动”的意义。活字本身体现了生命所具有的动态性这一根本特征。“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13]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归根结底在“做”上。因此,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凡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活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归根结底是做的方法。做本身就是一种活的动作,就是一种生命的体现,就是生命力的象征。活方法要求教和学都依据做,强调教和学都要活,都要动起来,体现生命的特征。因此,活的方法中的活精神体现了活本身的生生不息的动态形式。

  四、生活教育之“活”精神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人是活的人,教育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发展为着眼点

  首先,人是活的人,不是死的人。活的人,生活在活的社会中,也就是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他们是在变化的社会里,在变化的社会里不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超越现有发展。活的人不仅仅是适应社会,还在于他们不断地改造社会。活的人不是生活在过去,而是生活在现在,同时又超越当下。“活的人”是紧跟时代的人同时又超越时代的人,因为他们具有主动性,具有创造性,这是活精神的要求之一。

  其次,活的人是一个个不同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能力倾向。人是一种生命存在,人之生不仅仅是身生命之生,而是身生命与心生命共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活精神不仅要求人

  以心身合一的人为对象,强调身生命与心生命都必须“活”起来。人是活的人,就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活”的精神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强调人发展的整体性即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人在成长中有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有身体的需要。教育要真正发挥培养活的人的作用,必须按“活”人的需要展开。

  最后,活人的“活”状态本身展现了活人的差异性,而死人的“死”状态却使得他们千篇一律。“活”才是生命丰富多样化的根本。这里的活与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活人间才有差异。生活教育以活人为培养目标,以活人为培养对象,所以,生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以活为特征。“活人”间的差异存在于心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教育直面生命、为了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差异,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教育是活的教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

篇四: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论文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

  陶行知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一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他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这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结晶,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1917年,他学成回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

  1、“生活即教育”

  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2、“社会即学校”

  这里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学生可以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可以受益。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1、教育必须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认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他还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考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人们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人类生活的不断需要和发展。但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在某个历史阶段不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且和生活的发展相背离,它不仅脱离了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使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陶行知曾经批判传统教育“沿袭陈法”,不满意“学校与社会隔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的状况,主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呼吁道:“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尤其必须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教育才是真教育。目前,就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内容陈旧过时,教育方法死板呆滞,不能反映当前生活和生产实际,不能满足青少年生动活泼的精神需要,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使学生把小学时代满好奇的问号,变成了中学时代沉默的逗号,大学时代无话可说的句号。这种学校与社会隔离、教育与生活分家的状况给青少年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不可低估。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力求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更贴近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这对于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领会《纲要》精神实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革新内容、改变方法、创新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和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给我们基础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教育必须服务于生活,教育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说:“生活教

  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等五大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充实,他始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和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提出生活教育是要为未来新时代做准备。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仅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的活教育,更要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教育,满足今后学生生活的需要。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进行理想教育,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德育现实使得我们的教育家们也感到惊奇;在智育中,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发展,“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书匠和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蛀书虫”的现象还非常严重。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职教育走向低谷,高职教育发展也并未被人看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形成鲜明反差。这些虽然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学扩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职业教育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学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出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成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服务于生活,教给学生生活的本领,才能培养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

  3、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学会创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剥削者,也不是“人下人”的奴隶,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为了培养人中人,首先就要从解放儿童的创

  造力人手。环境在培养、发挥儿童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身心营养,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辅之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儿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渐渐地发育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创新精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民族振兴的灵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一大追求,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借鉴其创造教育思想,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发达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第二,要实现“六大解放”。其中,争取时间的解放是“六大解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的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对解放儿童的时间也显得十分吝啬,他们希望儿童变成上紧发条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按照他们设计好的程式不停地运转,这在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的萌芽。

  第三,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最能发挥的重要条件,陶行知认为:“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间亲密合作,形成欢愉的情感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因为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品质。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因为“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实现了才有可能”。

  第四,要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教学做合一就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学生创造力最终要凝聚在做的结果上,所以,在教学中“不在做人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我们教师要能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个有胆识、善创新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黄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西文化[J].教育研究,1993.[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435,436.[3]王晖.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大庆专科学校学报.[4]阳红.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启示.贵阳师专学报,(38).[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二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工作的启示》

  [摘要]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师范生

  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陶先生深深认同他的德国朋友傅有任先生

  的观点:“中国人如果懂得‘行知’的道理而放弃‘知行’的传统思想,才有希望。”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要创造性工作

  “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他的力量,丰富他的内容。”陶先生的“行知行”中的后一个“行”是前一个“行”的更高境界,不是前一个“行”的简单重复与修正,而是在对客观真理更深刻把握后的更理性的行动,同时更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种对更美好生活的创造与理论实践的升华。通过“行”而获“知”不是最终目的,“知”是为更好的创造性的“行”。教育实践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由行之知,由知而行的过程。

  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实践,只是岸上观摩与书本理论研究是学不会的,师范生在校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也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对于师范生实习来说这是一个在“教”中“学”的过程,每个师范生学会“做”教师这一行必须经过的阶段,每个师范生的“做”不能停留在模仿原导师的水准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许麟庐模仿齐白石的对虾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也有很多人想学齐先生画虾的对虾,但都不得要领,许麟庐为此很得意,有些飘飘然。齐先生看在眼里,就说了这句话,许麟庐牢记恩师“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大写意画风。陶先生的“做”指的就是这种一定基础上融入个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发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很好理解陶先生的这番话:“晓庄同志要创造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和晓庄同,才算第一流的贡献,才算是有些成功。”

  因此,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练就过硬基本功和了解实习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后,实习生要创造性地“做”,融入自己的思考,融入高

  校教研理论探索前沿的最新成果,这样就会达到陶先生一贯所提倡的改造落后教育的目的。譬如,2009年,衡阳师范学院物电系2005级学生王冬生在祁阳七中实习的过程中尝试引入心理辅导活动对259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获得成功,实习过程中并发觉高中生对实习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与信赖感。这种心理认同感是实习生年轻所拥有的特殊教育资本。于是,在2010年,物电系2006级在祁阳四中实习时,借鉴衡阳师院心理学品牌“云峰开讲”,在该校创立了“心灵绿色通道”,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家长与班主任不能解决的学生思想问题,给三位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重新唤起了他们生活的意志和力量。在这届实习中,刘娟、陈辉等同学进行学生集体自治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大力倡导这种方式,“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从学校角度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例如,关于高中生在校带不带手机的问题,他们组织两个班的同学进行辩论赛,讨论高中生在校带手机的利与弊。同学们通过深入全面热烈的辩论,对正确使用手机、带不带手机进学校有了正确的认识。这种教育方式合乎当代青少年崇尚独立自主、自尊心与逆反心理强的特点,他们易于接受与理解。

  二、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要修炼德行,坚定“专业思想”

  师范教育是培养育人的事业,它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些就业的技术、一个谋生的饭碗,而是要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勇担当的改造社会的积极分子。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好的教师有生成的,有学成的。生成的好教师如同凤毛麟角,不可多得。恐怕一百万乡村教师当中,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位是要有特殊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功”。师范生对国家民族、对学生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只有深入中国真实的社会生活,直面国家的贫穷落后地区现状、倾听人民的需要才能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只有在有孩子们交往中他们才会体验教育的神圣与伟大。学生深入到基层,许多扎根一线的老师奉献敬业精神也会教育感召他

  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不仅要在“教”中“学”实习点的老师怎样完成业务,还要学支撑他们的精神与信念。物电系2005级在祁阳七中实习时,衡阳师院有一批以校长邓振为代表的优秀的毕业生群体在这里工作,实习队邀请他们同实习生一道开了“理想、成才、责任”座谈会,他们“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心一意付出”,“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等肺腑之言及工作中的一些实例使实习生深受启发。

  教育这一行是功德无量的“爱”心事业,理解它,你就会爱上它,投入它,你才会感受到乐趣。“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自在其中。愚昧者,我得而智慧;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蒸蒸日上,皆我所造者。其乐为何如耶!”衡阳师院物电系2006级罗艳丽同学考上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在一个多月的教育实习中,发觉了陶先生所描述的乐趣,曾向带队老师咨询该不该放弃读研机会,毕业后马上从事教育工作。在与农村留守青少年朝夕相处中,孩子们尊重、信赖实习老师,对实习老师的付出给予了真挚的反馈,她觉得这帮孩子需要她,她愿意为她们付出。像罗艳丽同学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实践的过程中,师范生心中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博爱”之心被唤醒并强化了,师范生们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崇高与伟大,他们更具爱心,无论他们将来走向任何岗位,这个“师范”烙印将伴一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三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只有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的素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

  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1891―1946)吸取了国外的知识,再加上自己的国情所创造出来的,是上个世纪教育的财富。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核心就是启发,启发所有人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是教育,当幼儿踏进幼儿园的那刻起到离园结束,小朋友们都在受到教育,有的教育是生活上的,有的教育就是知识上的,不管哪一样,都是教育。陶行知还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

  小朋友都是好动的,你如何让他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呢?比如:大班的孩子是活泼的,是有活力的,每次早上做操非常兴奋,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乱跑。有一天,有一个小朋友就不小心摔跤了,这时可以对幼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乱跑的坏处,让他们从个人身上得到教训。生活教育就是保育和教育的结合,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保教合一。在保育中教育,在教育中保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起促进幼儿的成长。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

  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不能一味地读书,死读书。读书是为了生活,从而让自己变得强大。

  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我们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除此之外,“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如何将生活决定教育,就是我们老师这个职业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了。老师,就是生活教育的实施者,学生就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的教育就决定了幼儿的生活能力。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幼儿在园时,每天都有歇息的机会,从小事做起,从幼儿的吃饭、上厕所、搬椅子等一系列的行为开始训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习惯需要21天养成,当习惯养成以后,在生活中每天练习。我相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做人都是有好处的。我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成绩,应该是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如果“学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法吸收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学校与社会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互济”作用,社区活动的开展是明智的,幼儿园是一个单一的小集体,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社会的资源是无限的,不管是医院、银行、超市,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幼儿都会面临到的一个问题,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只靠图片来解决问题,只有带幼儿深入进去,自己亲身实践,那才是教育的根本,最近,我就实施了一次,我带着幼儿参观银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大人们是如何去领钱、存钱的。学到本领后,然后在以后的自住性游戏中进行巩固。我觉得只有利用社区、社会这样庞大的资源,让幼儿贴近生活的学习,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让幼儿坐在课堂中只听,听教师的夸夸其谈,看似都学会了,可是一到生活

  中,这个不会,那个不会。不仅如此,还不肯学习,常年听老师讲,学生都不会讲了,思维停滞,带来了各方面的缺陷,所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正确的。在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创造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小吃一条街、菜场、发型屋、茶楼等,让幼儿在模拟生活,练习生活中的情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与资深教育实践的深入,对于今天乃至未来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与世界教育宝库中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参考文献:

  [1]陈雪娟.让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生活[J].教育科研论坛,2013,(7).[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出版社,2011.[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陶行知.谈生活的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致朱瑞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推荐访问: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论文 行知 学理论 论文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