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6篇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8-05 12:45:03 阅读:

内容摘要: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

篇一: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探究

  作者:周晓雨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18期

  [摘

  要]如今将我国传统文化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结合已经是必然,主要因为两者都承担培养与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可以当作思政教育极好的资源,并且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正好是传递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主要载体。分析中华优秀文化应用于大学的思政教育中的缺陷,同时对二者间的关联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两者相融的路径,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补足供应更好的借鉴。

  [关

  键

  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8-0136-0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义深远,提倡优秀观念和行为方式流传于时代中并融入了如今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体系中,影响着每代中华儿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较高的价值。怎样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上接受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如何将传统文化经过实际可行的路径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内,是目前所研究和讨论的重点课题。

  一、中华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一)传统文化补充了学生思政教育缺陷

  目前,本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想较为活跃,价值取向转变为愈发倾向于西方思潮,受到西方各种价值的冲击,崇尚金钱和追寻个人利益以及物质享受的思想在高校日渐弥漫,使现代很多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比较模糊、道德意识淡薄、没有信仰,更缺少公德意识。

  (二)中华传统文化扩展了学生的思政教育

  伴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更新,沉淀下来的是优秀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是如今中华文化得以繁荣的根本原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面和延展的理论源头。而其各种文化类型又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政教学,拓宽并充实了他们的思想内涵,让大学生的思政不断进步,基本实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目标,是丰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路径。

篇二: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

  

  2018.06总第502期教育观察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以华南农业大学鄱阳湖知行学园为例唐元平(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鄱阳湖知行学园由教师个人创办,在华南农业大学践行传统文化教育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总结其经验与做法,以期为探索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并推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发展。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鄱阳湖知行学园一、国学教育与鄱阳湖知行学园长期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十分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鄱阳湖知行学园的创设即在学校提倡国学教育的背景下,由人文学院教师创办于2005年。学园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具有民族品格的大学生为目标,以诵读国学经典、开展学术讨论、进行游学活动以及义工服务为载体,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人文修养的重视。成立十余年来,学园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号召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为学校建设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性、深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做出了贡献,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学园分为七个工作组,教师统筹,学生具体负责各项活动。鄱阳湖知行学园构成表工作组诵读组问道组游学组文体组宣传组义工组综合组工作内容开展每日晨读活动,周末诵读《论语》等组织经典书目讨论、社会热点讨论等策划游学主题、组织游学活动等组织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活动及成员之间的联谊活动等负责新闻报道,刊物编辑,微博、微信公众号、博客等网络媒体管理等组织对外义工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负责活动信息传达、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学素养。2.“论”——在集体研习中打造精英学生团队一是开展经典书目的读书讨论活动,在思想交锋中提升创学生的人文素质。学园每月举办一期专题学术讨论活动,办教师作为引导人,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指导。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园创办的刊物《爱智斋》上刊登。二是定期举行有关社会时事热点的讨论活动。让年轻人明白,大学生必须要有社会担当,需要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学园曾举办研读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结合名人纪念日、重大节日开展专题讨论等活动。3.“行”——在社会实践中切身践行儒家担当意识一是走出书斋,开展游学徒步活动。学园秉承“文明之精神、野蛮之体魄”理念,在重视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开展徒步活动。徒步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在时间与地点的安排上,都经过精心选择。二是走进学校,宣传国学文化。学园倡导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优秀的践行者。如走进大学的附属小学、国学教育机构,主持每日约20分钟的诵读,参加暑假的“国学夏令营”活动。三是走进社区,践行儒家精神。学园组织学生在广州天河区长兴街司法所进行义务法律宣传,在五山文化站举办“清明怀祖、体悟孝道”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践行儒家精神,体会国学担当意识。四是走向基层,普及国学知识。结合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在农村基层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在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三、学园“国学育人”工作实效1.育人惠人,国学精神植入校园文化,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园成立十余年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数百人获得专业奖学金,多人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十大自强之星”,不少学生考上研究生,获得深造的机会。学园借助华农校园读书节、紫荆文化节的契机,将国学精神植入校园二、系统且富有特色的活动体系1.“读”——在琅琅读书声中打造校园国学文化一是晨读。“一日之计在于晨”,学园坚持“草露晨声、诵起朝阳”的理念,深入持续开展晨读与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惜时好学。至今,晨读活动持续举办了千余次,形成了校园崇尚读书、勤于读书的良好风气,受到了一致好评。二是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园精心策划“崇圣师贤”主题教育活动,召集学生诵读《论语》,提高学生的国·6·

  新校园教育观察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以山东理工大学学生手机上网行为与网络素养调查为例周艺璇(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摘要:山东理工大学媒体调查小组在学校开展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网络信息的辨别与评价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考察大学生接触、使用手机上网的心理、行为与效果。调查发现,目前手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重要形式,但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总体素养有待提升。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媒体;网络素养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化信息传播媒介,被称为继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进入4G时代后,手机媒体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如今,大学生逐渐用手机取代电脑进行上网、游戏、阅读、聊天,因此进行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迫在眉睫。山东理工大学媒体调查小组采用随机抽样和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校抽取500名学生作为样本,分别从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网络信息的辨别与评价素养等方面展开调研,探究大学生接触、使用手机上网的心理、行为与效果。一、调查结果与分析1.对手机媒体的认知(1)学生对手机媒体功能的认知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一个信息化平台。手机媒体丰富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与传播途径,同时,其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体悟中华经典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精神。学园助力学校申报教育部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获评特色展示项目,是广东省唯一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高校。2.形成一批公益文化产品,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园收集整理学生读书讨论的优秀作品,汇集出版,形成刊物——《爱智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广为传播。学校为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在校内湿地公园建设“儒园”,不仅陈设了孔子石像,而且有百余块景观石,其中的文字工作全部由学园负责。学园经过精心收集、挑选和整理150余条儒家经典名句,分别刻在园内大大小小的景观石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儒园,加入诵读国学经典的行列。3.国学教育不断融入学校、社区及网络,传统文化散发魅力学园具有国学特色的教育活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广东新闻网等纷纷对学园的活动事迹进行了相关报道。学园也于2009年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同时,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学园在学校、社区和网络空间搭建了国学教育平台,并与其他高校和国学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倡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学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启示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是国学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自学园成立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保障了学园活动的有效开展,并真正做到了制度化、系统化。学校不仅在场地提供、阵地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学园有活动基地,同时在校友支持下打造“儒园”文化阵地;而且还为学园的持续发展做了周密安排和详细部署,在校园开放日、紫荆文化节等重大宣传日中着力打造国学校园品牌,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2.扩展载体、善于造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学园在立足刊物《爱智斋》的同时,借助学校、社会的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国学教育,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络、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围绕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诚信意识淡薄、奋斗目标缺失等现象进行教育,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担当意识。3.挖掘兴趣、营造氛围,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只有立足本体,加强对自身的不断改造,才能够真正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品格的大学生。故而,学园建立领导管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监督评测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自我提升机制,推进了小组建立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有效巩固和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成果。作者简介:唐元平(1973—),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讲师。·7·

篇三: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

  

  教育连线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苏晓岩孟璐高晓晴孟庆阳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参与学校课程的热情不高,传统文化常识和相关知识的把握较为欠缺,对武术和戏曲的关注有待提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体验活动不足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发挥书籍和互联网媒体在文化方面的传播作用,学校“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积极开展读书研讨会、文学知识竞赛、传统工艺的介绍展示、民族音乐演奏会、手工制作体验营等活动,均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对策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8.03.1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之瑰宝,更是民族的骄傲。文化是民族的内核,也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为了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调查的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值得传承与发扬的部分。本文针对大学生群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应为当代大学生所了解的部分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态度、方法途径、兴趣爱好和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二)调查对象调查以黑龙江省各高校学生为主体,同时面向全国各省市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共454人,分别来自东北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沈阳音乐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等多个高校,涵盖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其中,参与调查的男生161人,女生293人;文史类学生194人,理工类学生164人,艺术类学生48人,其他类48人。(三)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调查方法,并以电子问卷为主。共调查454人,回收问卷454份,回收率为100%。除问卷调查的方法外,还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想法与建议。二、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从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上来看,66.7%的同学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仍有33.3%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狭隘,认为传统文化只是诸子百家文化、物质文化、诗词歌赋等,这表示有不少同学对传统文化认识片面,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和学习,从而对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大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方面,97.21%的226|RADIO&TVJOURNAL2018.03学生都认为自己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责任感。当问到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99%的同学都能够表现出积极理性的态度,只有约1%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不关心,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并且有83.25%的同学表示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也愿意学习,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是好的,多数同学都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责任感,也能够积极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且愿意了解学习。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方面,通过多项选择的方式,显示有7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通过书籍与互联网媒体来了解传统文化,而选择学校开设课程的只有44.19%,这表现出书籍与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作用更为突出,而学校开设课程仍需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以求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大学生更愿意以哪种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到名胜古迹旅游、参加一些体验学习的活动、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观看宣传片的几个选项的选择率均在60%以上,其中旅行和参加活动的选择比例最高,而选修课程与听讲座的选择率分别为40.23%和33.32%,为几个选项中选择率最低的选项。从中不难发现,大学生更愿意参加能够亲身实践、动手参与,也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而对传统的听教、上课的方式热情不高。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方面,书法绘画与诗词歌赋的选择率最高,达到50%以上。其次是服饰与饮食、民间节日与风俗和传统工艺,选择率在40%以上。再次为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民族音乐等,约有30%到40%的学生愿意选择。选择率最低的是戏曲、武术,只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在对诸子百家文化、风景名胜、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等相关方面的文化常识的考察中,约有50%到60%的同学能够选出对的选项,占调查总人数的多数,这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已经有一定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到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还欠缺基本的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关于大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掌握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约59%的学生表示只看过其中一两部,10%的学生基本没看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缺失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文学经典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应将其发扬光大,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1.一方面,学生对学校课程的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

  面,学校开设课程的教育效果还有待提高。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大学生选择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愿意以哪种方式了解时,选修学校开设课程的选择率都比较低,且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学生的题目正确率差异并不明显。这说明学校在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开设和课程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武术等内容兴趣不高,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戏曲、武术作为我国国粹,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和符号,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们更是我们民族文化流传几千年的见证和结晶,是需要被我们继承发扬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作为新一代接班人,对国粹文化缺乏兴趣,这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问题。且戏曲、武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相对而言较有难度,难以真正为大众群体所喜闻乐见。专业性强,自学存在一定困难,这也间接导致了戏曲、武术等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困难。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常识和相关知识的把握仍较为欠缺。从总体上来看,问卷设置的文化常识题目的平均正确率约为60%,虽然多数同学能够较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还有所欠缺,这表明传统文化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普及,要落实到实处,以起到更为实际的传承效果。4.缺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能够吸引大学生参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体验活动。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听讲座和在教室里上课的方式,大学生更愿意参加能够自己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的活动。而在大学生日常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调查中,展览体验的活动又占很小的比例,由此可见,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应该多加举办,让大学生从兴趣出发,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使大学生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并以兴趣促学习、以学习促传承,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三、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一)进一步发挥书籍和互联网媒体在文化方面的传播作用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书籍、优秀的专题或文章等,推荐大学生进行阅读并鼓励其相互交流,开展读书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增进学习兴趣。在互联网媒体方面,增加如《中华诗词大会》《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节目、汉字五千年》《本草中国》等优秀纪录片的播放,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大学生观看,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真正的思想文化传承。(二)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校应开设内容、难度均不同的课程。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学生在专业上有所差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擅长范围都有不同,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和学习的课程,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要求上,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并严于管理,注重考核,让教育连线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能够有正确的认识,端正的学习态度,使传统文化真正为大学生所重视、所热爱;学校还应整合教师资源,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配置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答疑解惑,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存在的障碍和困难。(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展览与体验的活动各高校和社会的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展览与体验活动,如读书研讨会、文学知识竞赛、传统工艺的介绍展示、民族音乐演奏会、手工制作体验营等,通过不同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使优秀传统文化由一个书本上的名词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视、生动形象的种种具体内容,从而使传统文化真正为大学生群体所喜闻乐见,更好地促进传承。(四)注重创新,结合当代互联网技术,与时代发展接轨传统文化不是仅需要单一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早已融入大学生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也就必须结合网络,加以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淘汰。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建立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数据库,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料,便于查阅学习。在互联网技术中融入中国元素,设计出具有中国风格的网站、软件、游戏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并转化为多种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加以发扬光大。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有效的传承文化离不开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当代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青春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1.韩延明.大学文化育人之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基金项目:2017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当代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10232044),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BC1317218),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610221020)。(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视听2018.03|227《

篇四: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篇五: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

  

  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与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它是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等主要存在和延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主要特点。文化、;这一词,对一个民族来讲,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一种传承。它表达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相貌和独特气质,它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图腾。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文化一词很常见,但对于文化的深度理解却很少有人能明白,为什么?因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太少。因为与一场电影球赛相比,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其对于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在缺失与传承之间产生矛盾。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刻,却也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境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文化随着社会的开展持续的传承下来,但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眼里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的重要。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这个节日间隔

  我们如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古往今来,在春节期间,我们国家无论各种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祝福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换新、迎新接福、祈求丰年等主要内容,各种各样的形式不胜枚举,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人们在春节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中和亲人们团聚,表达对将来一年的美妙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但是随着时代的开展,如今的年味渐渐消退,热闹的春节也渐渐存在于人们的回忆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物质条件好,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更高,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对生活的态度都有很大的不同。高校大学生已经对春节这种传统风俗已经不感冒,于平常生活没什么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其对于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在缺失与传承之间产生矛盾。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刻,却也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境地。

  1、在生活当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一种文化的缺失和传承更能表达出一种社会现象,在现代科技兴隆的时代,中国程度不断的进步,人们追求着更快更多的经济利益,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东西简单化,智能化。所以对于某些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礼仪,风俗,手工工艺,放在今天,略显繁琐复杂。在这个信息的时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拿起一支笔来工作是一件及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有好多的工作,我们没法用一支笔来完成,信息量太大,浪费时间。信息时代,将一切文字用计算机代替,节省了时间和空间,节省了大量的纸张和笔的利用。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的记忆,越来越少,提笔忘字成为了常事,这就是一种中国汉字文化的缺失。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像这种类似的情况很常见,随着社会开展,生活在中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及在校大学生已经缺失了很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比方他们的思想,语言以及技能等。

  2、在西方文化的冲击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开展,西方文化流入中国,当代大学生也接触到了不同的西方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让好奇心重且喜欢新颖事物的当代大学生不由自主的将重心放在了西方文化上,随着时间的流失,光阴的车轮渐渐推移,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在各方面的冲击下有些为难。社会在改变,传统文化技能变的无用武之地,学习一些国外的文化而缺失了自己原有的文化,我们也早已经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意义。学习西方文化、各别崇洋媚外,是当代在校大学生屡见不鲜的事实,也是趋势所向,他们对自已本国的传统文化没不太注重,而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更加的敏感,综上所述,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以很好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延续传播的要素。

  中国文化传统的缺失,无论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还是对每一个国人来讲,都一种遗憾。广阔高校大学生追韩星,学习西方文化,热衷于一些西方的节日,例如情人节时期待玫瑰花、圣诞节时希望能见到圣诞老人等,对于他们的喜欢超越于传统文化的程度。而这种对中国文化的丢弃更演变成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风气,很多大学生对于本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保持着不关心不在乎的态度,也影响了一辈又一辈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1、弘扬就是传承

  历史的死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生于人类的开始而可延续永生,传统文化有着生命力和诱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扬只要不破坏,她就会很好的传承下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展,始终有一些人照旧坚持着,传承着,就比方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将最根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进展着,延续着。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历史,是中华五千年孕育衍变出的产物,代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象征。英语在世界上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语言,但是中国汉字那么是一种不可替代又极具美学的文字。如今,人们努力地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出了了很多行动,无论是国际孔子学院,还是前一阶段的国学热、再到电视节目汉语桥等,这些都是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用传统文化本身的精神,来彰显和鼓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人民心中的地位。

  2、保护物质载体就是传承

  如今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对外开放的影响下,各种外来文化通过互联网,书籍报刊等渠道传播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的方式,各种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当代高校大学生。高校大学生只有率先发动起来,做好引领作用,尽力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好好的传承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活力,缔造文化之根、文化之魂。

  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对策

  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明白了,历史上下五千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延续到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是每一个传承人运用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智慧结晶的努力和坚持。传承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人用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奋斗精神,为我们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精神更是我们高校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不忘初心

  2、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__直存在着不在乎不关心的态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多方面还是在于没能及时的对青少年进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以致于太少数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化理解,文化的传承缺少了一个传授、熏陶的过程,在这个飞速的社会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很难生存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用时间漫漫积累的过程;文化更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沉淀。只有这样,文化才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文化的教育那么是最好的选择。

  3、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的理念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过于夸大,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我们所有人希望的只是文化上的传承,而不是文化的倒退,并不是要倒退回那些个传统的时代,高校大学生也不能任由着时间推移,忘记对于文化的传承,然而创新,那么是最好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社会开展,不能完全融入到社会当中,更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当中,传统文化是一种特定时代文化的持续,存在这一种相比照拟的局限性,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种扬长弃短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会摒弃,好的地方要学会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种缺少创新的概念,太老套,高校

  大学生对于这种缺乏创新,太普通的文化,吸引的程度不够,导致没有人愿意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深思的问题。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高校大学生在学术上以及生活上的钻研和传承。特别是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来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能因为西方文化的流入,就完全失去了我们自己本身的文化。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大学生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进步自己的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的累积沉淀所形成社会意识的洪流,只有深化学习、扎实研究、沉心体会才能理解并弄懂弄通传统文化。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开展,高校大学生亟需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颖血脉,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高校大学生要擅长发扬和传承,再与国外文化交流和汲取,保存着包容的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弘扬赋予新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需要不是几个人甚至一代人的努力,是需要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几代人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好好的传承与发扬,不能因为外界的变化,导致我们失去自己外乡的文化,中国文化深沉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的历史大川,这些都将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就是丰富我们的文化,丰富我们的大脑,让文化更全面,也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更加广泛。

  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与缺失】欢迎访问

篇六: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

  

  高校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现状与途径

  摘

  要: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创造力,最具前沿思想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重要的、可资借鉴学习的教育思想、方法和原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本文在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开展民族理想和信念教育

  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民族的独立、繁荣和复兴始终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鲜明主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敬畏,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光大和弘扬。培养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对其理想信念的培养,要为他们补补钙,而最好的“钙”就是民族精神,它能激发年轻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学习,从而更好地将人生理想和国家事业平衡和融合起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2.有利于实现爱国主义实践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的兴盛也体现了我国软实力的增强。爱国主义要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汇聚民族凝聚力,面向世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它可以使广大青年真正理解党的最新理论创新,在知识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努力工作,把爱国主义运用到对国家的实际行动中去。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爱国热情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观,也是一种促使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道德规范。

  3.有利于夯实立德树人工作

  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顽强精神和不屈品质。各高校也大力宣传抗击疫情中的模范人物和优秀事迹,在大学思政课程中融入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系统地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同时,各高校还通过丰富的学术活动,不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1.缺乏主动性

  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大量的外来文化正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一方面

  要不断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元素,加速对外开放的步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的主动性还比较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不能令人满意,高校当中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宣传学习活动还比较欠缺,没有形成将其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当今,大学生比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很多大学生并不是很熟悉孔孟之道,更不用说如董仲舒等人的思想和生平了。

  2.重视程度低

  现阶段,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还不够,因此也不太重视。在教育实践工作中,许多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被科技化和机械化课程所取代。在这样的环境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很难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中去。为此,高校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做好学生的榜样,让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大学生本身道德素质偏低

  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环境是极其丰富的,精神环境虽然纷繁但实质上比较贫乏。一方面,优渥的物质生活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信仰。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娇宠,没有受到过挫折教育;而在校园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其他因素关注较少,因此学生社会责任

  感严重缺失。受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对崇高、美丽、善良等价值的追求,忽视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只盲目追求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1.打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是可怕的,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时要深化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进一步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教育,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增设劳动教育课程,并将之设为必修课,引导大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增强其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与此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工作,促进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2.利用学科优势发扬传统文化育人的新特色

  (1)提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弘扬中华文化。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而失去传统,文化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丧失生命力。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几千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可以同化、融合并凝聚外来文化,使自己的根基越来越厚实,内容越来越丰富。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涌入,对国内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和碰撞,导致一些人认为外国文化就是进

  步的,本土文化则是落后的,甚至有人把对传统文化的反抗视为一种时尚。这也是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一些传统文化课程,但覆盖面并不广。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课程是当务之急。

  (2)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想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改革,就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德育教育作用,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实效性,建立并维护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并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宣传。在教材编制上也要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笃学尚行,优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1)政府加强对各种社会网络媒体的管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涉入互联网领域,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网络普及率更高,用户数量更多,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占领了思想高地,因此,必须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及高远的理想信念。为此,一要通过网络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植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全新解读,并与当下的热点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确保传统文化和理想信念入脑入心。二

  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其宣传作用,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3D技术就是很好的工具,利用这种技术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物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欣赏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到具体的知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深入学习。三是维护网站安全,打造绿色网教环境。利用讨论或者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提升其识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四是宣传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作品,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举办具有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历史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传统节日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如,琴棋书画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荐访问: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 中华 新时代 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