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5-22 13:45:02 阅读:

内容摘要: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而富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经受住了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锐意创新、克难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发展局面。

(一)“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预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2.42亿元,比2009年的19.03亿元增长11%,比2005年的10.36        亿元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6.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2009年的1.19亿元增长35%,比2005年的0.47亿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28%;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2亿元,比2009年的16.7亿元增长21%,比2005年的4.2亿元增长3.8倍,年均增长37%;预计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5元,比2009年的14182元增长8%,比2005年的8817元增长73%,年均增长12%;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62元,比2009年的2920元增长15%,比2005年的1803元增长87%,年均增长13.3%;预计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2亿元,比2009年的21.3亿元增长8.7%,比2005年的10亿元增长1.32倍,年均增长18%;贷款余额15.3亿元,比2009年的13.1亿元增长17%,比2005年的8.3亿元增长85%,年均增长13%;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指数为10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3.824.341.9优化为2010年的26.934.938.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009年,我县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20个“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加速发展。2010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9.4亿元,比2009年的8.74亿元增长8%,比2005年的5.12亿元增长84%,年均增长13%。茶叶。完成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3.4万亩,组建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24个。2010年,茶园种植面积达11.5万亩,毛茶产量达4387吨,实现农业产值1.35亿元。林业。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森林保护明显加强,资源培育步伐加快;累计改造中低产林4.2万亩、人工造林21.4万亩,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23.6万亩。畜牧。动物防疫体系日益完善,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预计实现产值2.4亿元。烤烟。加快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成功探索出勐先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新路子。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达2.58万亩,生产烟叶8.3万担,实现产值0.61亿元;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烟叶生产抗大灾保增收工作突出贡献奖。咖啡。成立咖啡产业协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2010年,咖啡种植面积达6.58万亩,咖啡米产量达5100吨,实现产值1亿元。稳步推进蚕桑、核桃、冬农开发等特色农业发展,实现产品增量提质。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十一五”期间,共发放各类惠农补贴3.9亿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97个,补助资金1062万元;投入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721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57个,建成那柯里、横寨等一批具有典型带动示范作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50项,使3.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改造中低产田地5.54万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工业支撑更加有力。培植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自身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新型工业体系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2010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比2009年的12.11亿元增长18%,比2005年的4.86亿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24%。茶产业。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开拓市场。2010年,生产精制茶4079吨,实现产值2.45亿元。林产业。建设好商品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加速推进林化、林板产业化发展。2010年,实现林业工业产值2.95亿元。电力产业。引进实力企业开发水电资源,建成崖羊山、龙马水电站等一批水电项目,水电站装机容量达4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亿度。2010年,实现产值2亿元。矿产业。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矿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实现产值1.11     亿元。建材产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加快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和集团化进程。投资5.4亿元、年产120 万吨水泥的天壁水泥搬迁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51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2.6亿元;同时,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成功引进广东科茂、普洱天恒等实力企业投资创业,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126项,引进资金22.6亿元。

——第三产业日趋繁荣。2010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亿元,比2009年的4.62亿元增长19%,比2005年的2.66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6%。旅游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成功打造了茶源广场、那柯里茶马驿站、杨丽坤故居纪念馆、宁洱“6·3”地震纪念园等景区景点,完成投资0.5亿元。累计接待游客235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元。认真组织开展家电、小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兑付财政补助资金1100万元;供销系统“二次创业”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紧紧抓住我县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历史机遇,在省、市的指导下,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不断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

(二)“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建设方面。成立县、乡(镇)规划机构,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全面启动村庄规划工作,实现县城控制性详规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28.6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32%,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建成县城南、北片区路网,拓宽修缮城市道路14条,城市道路达到37.3公里,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及一批供排水项目;新建廉租住房7664.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5064.5万平方米;建成公务员小区、裕和生活广场、金色嘉园、南盛景园、翠茗苑等一批较高品质的房地产项目。磨黑、勐先、同心3个次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磨黑镇被省人民政府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力创建园林县城,城市绿化、面山治理、综合整治取得实效,被评为省甲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县城。

——交通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全县通车里程达146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网密度达39.8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75公里。新建高速公路67.5公里、通乡油路149公里。全县7个乡(镇)通油路,85个行政村实现通达;完成各乡(镇)客运站建设,农村客运延伸至67个行政村,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进行了泛亚铁路中线走向和宁洱火车站选址;完成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和第二轮出租车、公交车特许经营改革;经过艰苦努力,全面完成磨思高速、宁景二级公路建设用地征迁和协调服务工作。

——能源建设方面。国家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通过验收,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项目全面完工;解决17095832人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城乡居民用电户数达5.7万户,城乡电网覆盖率达99.1%,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建成沼气池2.89万口,农村沼气普及率达81%

——水利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2.97亿元,实施各类水库建设工程10件,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635件、饮水工程327件,完成西洱河道一期治理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62   万亩,有效灌溉率达49%;温泉河水库建设、普洱大河河道治理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2010年,我县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20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

(三)“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注重发展社会事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财政扶持不断加大。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用于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支出达16.6亿元,使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科教事业发展加快。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实用技术推广,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6项,取得科技成果7项,申请专利     183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了以义务教育为基础,以高中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共同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现代教育得到广泛普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考、高考上线率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两基”工作通过“国检”。

——医疗卫生得到加强。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完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移交工作;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健全完善,基本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搬迁扩建,乡(镇)卫生院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城乡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有13.99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5%;疫病防控得到加强,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全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文化事业健康向上。我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作出版纪实性文学作品《我们的太阳》、《宁洱记忆》,签订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誓言》(暂定名)拍摄协议;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备选项目。完成普洱茶证明商标登记注册,成功举办“百年贡茶·回归故里”、“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有力弘扬了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提升了宁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生保障日臻完善。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3.3万人、养老保险人数达1.4万人、工伤保险人数达1.1万人、失业保险人数达0.84万人、生育保险人数达0.99万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496个,354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切实加强城乡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享受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达1.68万人;新建标准化乡(镇)敬老院3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4.7%。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完成40户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筹集支付改革资金1.49亿元,一批改制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完善国资监管机制、规范国资处置及审批程序。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成功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启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完成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宁洱”四大工程和“森林宁洱”建设成效明显;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基本农田得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扎实有效。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双拥共建工作深入推进。广泛开展救灾救助工作,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全面开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和第二轮县志续修工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不断普及,通信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稳步推进。投资1319.5万元建成村级活动场所73个,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平安宁洱”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治安良好,禁毒防艾和防范邪教工作不断提升;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切实加强。同时,质监、档案、地震、气象、老龄、保险、邮政、农发、侨务、妇儿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圆满完成了2010年初人代会上承诺办好的10件民生实事,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四)“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攻坚克难,圆满完成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建设新宁洱成绩喜人

宁洱“6·3”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始终把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把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县城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政府贴息贷款、群众自筹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25794户修复户和8721户重建户于2008年春节前全部搬入新居;67个项目点的村庄道路、活动室等公共基础设施和53个社会事业及公共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于2008年底前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县四机关行政中心建设搬迁,累计投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资金13.98亿元。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2008年春节前全部灾民搬入新居和2008年底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工作”两个目标任务,铸就了“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同舟共济、顽强拼搏”的抗震救灾精神。我县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抗灾救灾先进集体”。

(五)“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自身建设明显加强

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县进程,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认真执行县人大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和工作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工作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出台重大决策前广泛开展调研、咨询和听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开通了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维稳风险评估、社会矛盾纠纷预警、领导挂钩联系等机制;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和建设工程招投标,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纠风活动,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勤政廉政意识和作风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是全县人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人民政府亲切关怀以及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县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军(警)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全县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第十五届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洱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实践证明,过去五年,县人民政府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是符合宁洱实际的,所做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在推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和工作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才能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能。二是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加强环境保护,厉行资源节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的工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敢于用新观念引领新实践,善于用新思维谋划新发展,面对困难科学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拼搏、甘于奉献,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在发展实践中拓宽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四是只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五是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握正确经济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才能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县。

成绩令人鼓舞,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运行质量不够高,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经济实力不足,第三产业拉动不够强劲。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城乡差距大,城市功能和品位有待提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够,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关系民生的问题解决难度大,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五是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部门和部分干部在执政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

二、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夯实基础、壮大产业、繁荣经济、构建和谐的战略机遇期,是凝聚力量、发挥优势、快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快速发展的关键攻坚期,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推进期。我们将牢牢把握一切机遇,集中一切力量,奋力推进宁洱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文化”三大优势,按照“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兴县、旅游文化活县”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 “建设云南绿色经济重地、旅游文化胜地、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三大战略,壮大茶叶、林业、建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畜牧、烤烟、咖啡、矿业五项重点产业,培植生物药业、商贸物流、木本油料、橡胶、渔业五个新兴产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努力开创“实力宁洱、活力宁洱、魅力宁洱、和谐宁洱”建设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到4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4.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到2015年达2.92亿元(以扣减2010年糯扎渡水电站耕地占用税一次性收入0.21亿元后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亿元为测算基数);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到2015年达2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592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11.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5%以内;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1.6%

为实现以上发展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科学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实力宁洱。“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不断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发展活力。一是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为根本,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一要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大力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域河道治理和温泉河水库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创新扶贫机制、整合项目资金、提高建设标准,加快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走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道路,重点抓好茶叶、林业、烟草、畜牧、咖啡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彰显建筑风格,突出地方特色,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农村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建设一批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以建设绿色经济重地为目标,培植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建设工业园区,为大项目安家落户搭建平台,尽早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做深茶产业。全面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突出产品深度开发,以普洱茶、名优绿茶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品牌和拓展市场。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13万亩,毛茶和精制茶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7亿元以上,使茶产业成为全县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做强林产业。以兴林富民为目标,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大力培育商品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林化、林板“两翼起飞”的林产业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力争把宁洱建成云南省重要的林化、林板工业基地。做大建材产业。依托资源、围绕市场,引导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品牌,实现有序发展。重点支持水泥生产企业完成搬迁技改、资产重组,实现生产规模大幅增加、品牌广泛认同。到2015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把建材业培育成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做快电力产业。全面完成在建水电站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搞好协调服务,促成勐野江、长田等水电站开工建设。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发电,提升电力产业综合产值。到2015年,产值达5亿元。做优烤烟产业。突出“生态”和“科技”两大特色,抓好勐先全国生态优质烟叶示范区建设,通过推广成功经验,提升烟叶品质和效益,全面实现烤烟生产从传统种植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到2015年,烤烟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达15万担,产值达2亿元,力争把宁洱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生态烟叶基地。做特咖啡产业。稳步推进咖啡产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拓宽和延长产业链。到2015年,咖啡种植面积达8万亩,产值达2亿元以上,力争把宁洱建成云南省重要的咖啡生产基地。做稳畜牧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防疫保健,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到2015年,产值达4亿元以上。做热矿产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突出资源深度开发,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到  2015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同时,大力发展生物药业、商贸物流、木本油料、橡胶、渔业、蚕桑等产业,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重要支撑。三是以建设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流通中心为目标,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紧紧抓住昆曼国际大通道、泛亚铁路中线建设的机遇,规划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现代商贸物流设施,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行业的层次和水平。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培育发展一批民营企业。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整合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建设一批以专业市场、专业园区为主的商贸设施,改造提升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修理装配等服务业;积极推进居民住宅小区建设,扩大城乡居民住房消费;鼓励发展各类社会服务公司,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化。四是以建成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枢纽为目标,构建交通枢纽网络。充分利用宁洱在昆曼国际大通道上承北启南、接东纳西的地缘优势,继续抓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泛亚铁路中线建成通车;争取普洱(宁洱)—临沧、普洱(宁洱)—大理铁路纳入国家规划项目实施;普洱(宁洱)—大理、普洱(宁洱)—临沧高等级公路纳入“桥头堡”规划项目建设,力争多数县乡公路二级化、部分乡村公路油路化、部分村组公路通达化。着力抓好崖羊山、糯扎渡等水电站库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集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运交通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力争和加快实施宁洱—德化—思茅、宁洱—江城的二级公路建设,着力抓好县道、乡道、通达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网为骨架、县乡公路网为重点、农村公路网为基础的公路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二)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全面建设活力宁洱。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全面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宁洱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活力。  一是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营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二是要发展壮大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推进旅游和文化相融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培育旅游新产品,加快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变,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紧紧围绕磨黑古镇、宁洱县城、那柯里茶马驿站、昆曼国际大通道“三点一线”,以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普洱府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树立民族团结誓词碑品牌为目标,力争把民族团结誓词碑列为第二批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名录项目建设,发行主题纪念邮票,内容纳入国家和省级中小学统编教材,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园建成国家4A级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以大力弘扬茶马古道精神为主题,继续筹办好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建设完善那柯里茶马驿站风情谷;以再现盐茶重镇历史风貌为目标,打造好磨黑历史文化名镇;以彰显普洱府文化、历史文化和普洱茶文化魅力、还原古普洱府繁荣景象为根本来推介和打造中国普洱茶文化城。深入开发普洱山、锦袍山、困鹿山的潜力和优势,抓好曼连、般海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扩展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名茶、名道、名碑、名人四大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打造茶马古道游、养生休闲度假游、历史古镇游、红色景区游为主题的精品旅游景区,打响“走茶马古道、访丽人故里、观湖光山色、探皇家茶园、品文化普洱、居养生天堂”的旅游形象品牌,力争把宁洱建成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宁洱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到2015年,旅游产业总收入达2亿元。三是要切实加强对外交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经济交流为主题,以地方特色产品推介为重点,主动走出去,与发达地区进行密切联系与合作,以扩大销售促生产加工、带产业发展。适时组织目的明确、准备充分、规模适度的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学习和引进外地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先进理念,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突出产业集群招商,变传统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魅力宁洱。优化县城空间布局。要紧紧抓住省、市打造“普—宁—景”城市群和市委、市人民政府“思—宁”一体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良好机遇,加快县城的建设步伐。立足彰显历史之韵、传承文化之魂、营造山水之秀、展示现代之气,提升城市品位。突出“青砖灰瓦白墙、绿树蓝天秀水”的城市总体风貌和建筑风格,“依山就势、组团布局”的功能分区,“山水相依、秀水扮城”的水体景观,“满城绿色、满城茶”的绿化美化等四个特色,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完成村庄规划,加快集镇规划修编,搞好城市规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8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40%,城市绿化率达40%,县城载体和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新宁洱县城,成为昆曼国际大通道上最理想的人居乐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区道路网络、市政综合设施等基础建设,着力实施一批亮点工程、精品工程、福祉工程,实施好宁洱大道、茶源大道、普洱小镇、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园、茶都影剧院、星级酒店、客运中心、物流中心、中国普洱茶文化城等重大项目,扩建城市供水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扎实抓好县城绿化美化和环境整治工作,力争2012年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2015年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市政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适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给能力。大力推进小集镇建设。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磨黑、勐先、同心次中心集镇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格局。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力度,实施生态多样性保护、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全面做到饮用水安全和保障,实现垃圾和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四)坚持全民共享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宁洱。我们要始终把民生作为和谐之基、稳定之基、发展之基,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扩大就业再就业,巩固“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再就业援助补贴等各项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多领域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教育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推动全民创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以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民生之依”。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综合保障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全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解决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夯实“民生之基”。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规范民办教育;抓好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使普洱中学建设发展取得根本性突破;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完善医疗卫生体系,解决“民生之急”。 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健全县、乡(镇)、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医护专业人才,积极配备完善各类医疗器械,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参合率达到96%以上;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维护安全稳定大局,铸就“民生之盾”。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禁毒防艾和防范邪教工作,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完善信访大调解工作机制,推进信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生产安全,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锻造“民生之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文化市场、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设施项目,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活跃各类文化市场,引导农民开展文明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切实让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继续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视和关心老龄工作,发展慈善和残疾人事业,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防震减灾、人防、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各方面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扎实抓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突出抓好“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四个重点,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1%,达24.88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5%,达2.5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达1.61亿元(以扣减2010年糯扎渡水电站耕地占用税一次性收入0.21亿元后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亿元为测算基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24.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164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3765元;粮食产量在2010年基础上有所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达6.32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5%以内;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优结构,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生态、科技”特色,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8%,产值达10.2亿元。茶叶。完成生态茶园建设4.7万亩,发展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6个,生产毛茶50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林业。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政管理,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完成3万亩中低产林改造,新植核桃5000亩。烤烟。全面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打造一流生态特色优质烟叶品牌,认真抓好宁洱“三化”示范县和勐先全国生态优质烟叶示范基地建设,生产烟叶11.76万担,实现产值1亿元。畜牧。加强疫病防治,推广良种良法,规范屠宰加工,发展规模养殖,大牲畜存栏5.8万头、出栏1.05万头;生猪存栏24万头,出栏20.4万头;家禽存栏55万只,出栏50万只,实现产值3亿元。咖啡。加强咖啡园管理,推进咖啡精深加工,打造“宁洱咖啡”地域品牌;新植咖啡5000亩,咖啡米产量达5200吨,实现产值1.25亿元。同时,发展生物制药、橡胶、渔业等特色农业,完成冬农开发12万亩,不断发展壮大绿色经济产业。

(二)振兴工业,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局面。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市场竞争力强、自身优势明显的新型工业。茶产业。坚持走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路子,生产精制茶3800吨,实现产值2亿元。林产业。加快推进林化、林板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实现普洱科茂林化有限公司林化项目竣工投产,启动普洱福通木业有限公司林板项目。实现林产工业产值3亿元。建材产业。实现天壁水泥年产120万吨水泥生产线搬迁技改项目建设竣工投产,启动年产120万吨水泥生产线二期项目建设,实现产值2.8亿元。电力产业。着力解决好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和发展问题,全力支持糯扎渡电站建设,加快石门坎、老石寨电站建设,争取勐野江电站、长田电站核准开工,争取实施温泉河工业园区220千伏、110千伏两个变电站项目,实现产值2.5亿元。着力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强化在建项目的管理与服务,提高工业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争取列入省级工业园区。

(三)突出特色,努力实现旅游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将旅游文化作为优势产业来培育、重点产业来推进。依托昆曼国际大通道,加快完善磨黑古镇、宁洱县城、那柯里茶马驿站“三点一线”旅游文化景点景区配套设施。重点抓好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园、磨黑历史文化名镇、那柯里茶马古道驿站风情谷项目建设,筹建茶马古道历史博物馆。同时,开发一批绿色生态、康体休闲、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推进自驾车旅游线路建设,力争把宁洱的旅游景点列入省、市旅游线路。注重提升旅游业综合服务功能,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上下功夫,向着吃有特色、住有档次、行有保障、游有兴致、购有商品、娱有项目的发展目标迈进;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和包装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和文化资源,真正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四)强化保障,努力实现财税金融工作的新局面。把握政策机遇,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做好财税工作。认真研究国家财政资金的投放领域和重点,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各级扶持资金和补贴资金,鼓励引导社会性投资;坚持把培植财源放在重要位置,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依法治税,堵塞“跑冒滴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财税结构,加强后续财源培育;加大国资监管力度,规范国资运营机制,全面盘活国有资产和土地资源,筹措更多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建设;加大宏观经济调控力度,有效稳定市场物价,厉行节俭,保障重点,优先确保工资和机关正常运转,优先保证社保和民生支出。优化金融环境。瞄准国家信贷资金投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积极争取各类贷款和专项建设资金,加强政银、银企合作,推行信贷激励机制,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需求。有序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规范和加强上下衔接,为加快发展提供政策基础。

(五)完善基础,努力实现城乡建设的新局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做好项目衔接,加快项目进度,重点推进城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建设。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水平,深度实施规划,严格执行规划,编制村庄规划554个。坚持既定目标,完成投资1.7亿元的普洱小镇一期建设、投资1.3亿元的茶源大道、投资1.2亿元的宁洱大道、投资1.1亿元的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园、投资0.6亿元的茶都影剧院和文化市场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投资3.5亿元的普洱小镇二期、投资1亿元的东洱河畔高档住宅区、投资1亿元的客运中心建设,实施县人民医院老办公区开发建设等一批旧城改造项目;做好磨思公路大沙坝段扩建为40米宽大街规划工作,争取中国普洱茶文化城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开展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努力完成2012年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对城区主要道路、重要节点、建筑物实施景观亮化,确保园林绿化上档次,城市特色出品位,景观打造显效果。全面推行城市保洁、绿化管护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城市综合治理和执法力度,巩固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原则,整合力量,推进次中心集镇建设,重点抓好磨黑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加快勐先、同心集镇规划建设。推进交通建设。完成投资6600万元的勐先至黎明段70公里和投资4450万元的县城至德化普洱河大桥46公里油路铺筑工程;完成崖羊山库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磨思高速公路如期竣工,泛亚铁路中线、普大高等级公路、宁洱至江城二级公路、宁洱火车站开工建设提供保障。加快现代物流建设,积极开辟农村客运新支线,扩大运输网络覆盖面和提升通达质量。加强能源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做好能源消耗统计工作,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作为重中之重,毫不松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强化市场信息引导,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投入增长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基层涉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抢抓政策扶持机遇,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实施好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抓好对口帮扶援助项目建设。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施好2.3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大水土保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启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新建“五小”水利工程820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92万亩;完成2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争取温泉河水库年内开工建设,组织实施普洱大河治理工程。

(六)改革开放,努力实现活力宁洱建设的新局面。深入推进改革创新。认真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资源环境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积极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鼓励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城市供排水一体化管理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紧紧抓住建设国家“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全方位拓展与县外区域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引企、引资、引智和引技,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到宁洱投资兴业。

(七)关注民生,努力实现和谐宁洱建设的新局面。高度重视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和谐发展。优先发展科教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竞相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增强人才队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宣传普及,加快科技成果引进和推广,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扎实开展好“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发展现代教育,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提升“两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和教师周转房项目。全面繁荣文体广电事业。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文化综合执法工作;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网络学校、村级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项目建设;组织筹办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纪念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宁洱慰问演出活动;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巩固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扎实办好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推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强化新农合监管工作;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加快改善医疗条件;抓好中医院附属项目建设;深入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着力抓好其他社会事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劳动执法监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扩大家电下乡覆盖面。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土地执法,集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深入推进“绿色宁洱”四大工程建设,狠抓节能减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向,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重视发展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禁毒防艾和防范邪教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宁洱。

各位代表!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关注民生,越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就是我们政之所行。2011年,县人民政府将进一步突出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困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1.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1.8万平方米校舍建设和改造任务。2.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实施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加大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尽力帮助困难群众就医;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民参合率达96%以上,资金使用率达80%以上。3.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96件,解决1.1万人和2500头大牲畜的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4.加快推进农村无电人口、中西部农网完善项目,改善82003.7万人用电质量。5.整合培训项目和资金,全年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培训5000人以上;培养农民创业带头人200人、农村经纪人10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以上。6.实施城乡群众创业扶助工程,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为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000万元以上,扶持城乡困难群众创业;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其中公益性岗位100个,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0人。7.提高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加快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民居安全工程,尽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村群众住房困难问题。8.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实施2个乡(镇)敬老院建设项目。9.关心特困群体和残疾人生活,开展特困群体和残疾人救助活动,建设县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10.加强“放心食品工程”建设,完成县定点屠宰厂搬迁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食品”。

(八)执政为民,努力实现政府自身建设的新局面。新的一年、新的形势与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一是坚持科学施政,提升政府创新能力。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发展的“总阀门”,通过思想的大解放,破除阻碍我县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惯性思维;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适应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树立创新的理念,完善创新的思路,探索创新的举措,建立创新的机制,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抓住发展机遇上创造新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探索新路子,在夯实发展基础上取得新进展,在提升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二是坚持民主治政,提升政府决策能力。进一步推进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切实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完善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等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落实、反馈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重大项目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广泛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协商讨论。扩大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执行能力。始终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执行县人大的决议、决定,广泛听取县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切实强化审计监督,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完善责任体系建设,强化行政问责,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四是坚持勤勉理政,提升政府服务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优质高效、便民利民的行政服务体系;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项目建设一卡通、一站式并联审批等服务,形成重点项目引进、建设、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政务督查、跟踪督办和效能监察,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开展民主评议和效能建设活动,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干好事、解难事。

五是坚持亲民务政,提升政府发展能力。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加大对行政执法的专项整治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对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依法依纪依规严厉查处,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优化人文环境,着力提升居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加强诚信建设,培育和形成守信用、重承诺的良好社会风尚;优化法制环境,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治理力度,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平等、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我县真正成为投资的沃土、创业的乐园。

六是坚持廉洁从政,提升政府自律能力。把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对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商业贿赂和建筑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各领域的腐败行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各位代表!历史赋予重托、信心凝聚力量、奋斗铸就辉煌。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坚定的步伐,万众一心,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为我县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彝族 哈尼族 自治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