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5-22 14:18:01 阅读:

内容摘要: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渭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一、关于“十一五”期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渭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一、关于“十一五”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渭源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渭源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渭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十一五”期间政府工作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渭源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五年,也是全县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五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项目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战略,以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建设全国有名的中药材和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按照“建设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形成两个经济片带、打造三个辐射中心”的总体布局,推进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县人民走出了一条项目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的发展道路,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可以总结为“一增强、两提高、三突破、四提升”: 

一增强: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与“十五”末相比,全县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倍,年均增长4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倍,年均增长15.5%。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6.7倍,年均增长46.5%;财政支出增长4.3倍,年均增长34.1%。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长4倍,达到19.3亿元,贷款余额增长2.2倍,达到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5%、53%,年均分别增长9.3%、8.9%。 

两提高:一是项目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累计安排项目前期费1000多万元,完成了239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投资10. 4亿元。组织实施各类项目347项,投资规模达到45.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倍和5.7倍。依托项目投入,新建改造乡村道路955公里,建设乡村客运站和停靠站68个。建成“一池三改”农村沼气1.6万户,改造城乡电网735公里。完成荒山造林20万亩,兴修梯田7.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0平方公里,解决了1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3%,城镇化率提高到27.6%,移动通讯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1%和 92.4%,全县发展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特别是对渭源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兰渝铁路、引洮工程、天定高速延伸段开工建设,兰海高速临渭段即将开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优势。 

二是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用于公共事业的支出达到17.1亿元,发放惠农直补资金2.8亿元。全面落实了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津贴和养老金政策,提高了代课教师、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报酬标准,保证了民政、社保、农业产业化和城镇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支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补拨历年拖欠专项资金1.3亿元、偿还财政借款3996万元、消化赤字755万元、补发历年拖欠干部工资724万元,干部职工年津补贴标准由2005年的2160元提高到1.6万元,增长640%,住房公积金财政补助从零增长到5个百分点,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制定出台了项目资金报账规程、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开展各项审计593项,核减工程造价2154万元,确保了财政资金的规范管理、有效使用。 

三突破:一是城镇建设强势突破。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组织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积极盘活城镇资产,完成土地储备1858亩,实现出让收益1.6亿元。投资3113万元完成了304户城市拆迁安置,投资2976万元完成了城区5条主街道和清源路改造,投资3028万元建成了渭河南路、老君山环山路和3座渭河大桥,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投资3310万元实施了渭河风情线、灞陵桥—老君山公园建设项目,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投资1.25亿元建设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下岗职工再就业市场、饮食市场和蔬菜市场,投资5023万元实施了城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重点工程,引进资金4.9亿元实施昌林小区等24处房地产开发项目,新增商品住宅面积38.3万平方米,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组建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规范了城市管理,使渭源对外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投资1.2亿元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编制了10个乡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了316国道会川过境段铺油、莲峰镇西一路、西二路和五竹、麻家集、新寨、大安、庆坪、峡城等乡镇的主街道改造,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是产业开发强势突破。以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先后投资255万元编制完成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3个旅游景区建设详规,投资1119万元实施了渭河源地质公园和天井峡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816万元完成了“八线三点”生态绿化工程,生态旅游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累计接待游客92.1万人(次),创社会效益2.74亿元。编制了马铃薯良种、中药材、畜草产业发展规划,投资7608万元实施马铃薯良种工程,马铃薯瓶苗组培温室由“十五”末的600平方米增加到2000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温室由6座增加到156座、原种网棚由500亩增加到6000亩,年产瓶苗4000万株、原原种6000万粒、原种1.6万吨,马铃薯科技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和2A级景区。成功召开了甘肃·定西(渭源)马铃薯良种产销衔接洽谈会、甘肃渭源科技扶贫成果展示暨马铃薯良种现场观摩会,完成了“五竹”、“渭河源”马铃薯商标注册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已成为全国以县为单位最大的原种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建成渭水源等5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30家,颜裕公司等3家企业通过中药饮片加工车间GMP认证,医药公司通过中医药经营管理GSP认证。完成了渭源白条党参等4个中药材商标注册,以及渭源白条党参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完成优质牧草种植16万亩、圈舍改造12.3万间,新发展规模养殖大户3693户。南山放养虫草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获得“A级绿色食品证书”和“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土鸡蛋和牦牛肉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原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秀峰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同时,坚持将劳动力培训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8万人,组织劳务输转35.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4亿元。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工业发展强势突破。以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为目标,组织编制了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对工业发展进行了定位。依托兰渝铁路车站建设,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详规,筹措资金7610万元实施了园区主道路、供水工程和锹峪河治理、面山绿化工程。筹措资金3600万元完成园区土地征用592亩,总投资4.8亿元的3户工业企业已经入驻建设。制定出台了《渭源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签约引进合同项目81项,签约资金29.7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476%,到位资金20.6亿元,增长317%。同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县新增私营企业79户、个体工商户2752户。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674万元,全面完成了38户“粮、商、供”企业的改制和771名职工安置工作,工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工业发展框架已具雏形。 

四提升:一是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选派科技特派员52名,实施科技项目37项,举办各类科技培训487期12.5万人(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落实“五抓”战略,投资1.8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6.7万平方米,投资760万元建成学校食堂21个。全县高考本科录取人数突破千人大关,本科录取率较“十五”末提高15.7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500人,毕业生安置率达到98%以上。投资5840万元的县医院、中医院整体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已具备搬迁条件。投资2466万元的县二院搬迁完成门诊楼和住院部楼主体工程,投资232万元完成了1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投资938万元建成了文化馆和15个乡镇文化站、112个农家书屋,实施了总投资2208万元的人民剧院、业余体校、农村体育健身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残疾人、妇女儿童事业都有了较大进展,邮政气象、通讯保险、统计调查、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组建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组建成立了目标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有效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 

二是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节育措施2.1万例,投入资金1510万元全面兑现了奖励优惠政策。投资765万元完成了3户淀粉加工企业的搬迁转产,投资1000万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城乡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共接待来信来访1834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1292件。开展食品、药品、农资市场秩序整顿和价格监督检查活动218次,确保了市场繁荣稳定。投资550万元完成了武装部整体搬迁,双拥共建深入推进,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开展安全专项检查42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458处,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完成了“四五”普法和村委会换届工作,查处治安案件1846起、侦破刑事案件805起,案件查处、侦破率分别达到96%和60.1%,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民生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按照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加大实事办理力度,累计投资8.5亿元办理了39件71项实事,使群众关心的行路、饮水、上学、就医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629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02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安置就业188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3人。建成保障性住房494套、经济适用房96套,完成灾民建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5470户,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投资682万元建成县福利中心和5所敬老院,先后完成了6次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25%,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9789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数达到1774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发放五保供养金725万元。发放各类优抚资金765万元,投入救灾救助资金915万元,开展大病救助和临时救济,妥善解决了27.7万人(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政府工作水平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按照建设“进取型、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实干型”政府的总体目标,围绕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城市经营、特色产业开发等重点课题,先后6次组团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有效提高了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倡导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使政府部门“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干部职工作风的转变。积极落实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共召开政府全体会议17次、常务会议118次,研究决定各类事项1136项。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建议539件,办结率达到69.3%,办理政协提案197件,办结率达到82.7%。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塑造了创新进取、真抓实干、勤政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围绕“突出三大重点、抓好四项工程、深化五项改革”的工作思路,聚精会神谋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1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亿元,增长5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增长16.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9253万元,增长62.6%;财政支出9.1亿元,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4元,增长1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812元,增长8.2%。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项目、促发展的信念更加坚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投入项目前期费用300万元,完成了67个项目的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争取下达投资计划179项,争取国家投资3.05亿元。共组织实施各类项目118项,总投资27.4亿元,完成投资10.7亿元。修订完善了项目资金报账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工作程序。项目工作的强势推进,拉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二是抓工业、调结构的措施更加有力。坚持将发展工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重点,制定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管理办法,组建成立了园区管委会,调剂16名事业编制,具体负责园区建设和入驻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投资1.1亿元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征用工作,为企业入驻创造了便利条件。制定出台了《循环经济园区企业入驻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在深圳成功举办了渭源在粤乡友联谊会,签约引进项目9项,签约资金14.4亿元。组织实施工业项目16项,总投资6.5亿元,工业经济开始起步发展。 

三是抓产业、保增收的局面更加巩固。坚持将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投资2860万元新建种薯产业发展成果展示厅1000平方米,新建瓶苗组培温室1000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温室120座、原种生产田8000亩,全县一、二级良种面积达到25万亩,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推广中药材无公害种植16万亩、其中GAP标准化种植8万亩,完成了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注册。新建养殖小区5个,发展规模养殖企业5家、规模养殖户949户。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养殖点36个,饲养量达到401万只。完成了“渭宝”牌良种猪的商标注册。制定了首阳山景区开发建设方案,组织召开了旅游宣传推介会。同时,完成劳动力培训2万人,输出劳务7.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6.6亿元,形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是抓城镇、增活力的基础更加夯实。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引导产业聚集的主要载体,投资3亿元继续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灞陵桥—老君山公园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工程、蔬菜市场、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二期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庆坪路、首阳路东段拓宽改造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特别是城区居民极为关注的县城集中供热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使多年来的供暖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小城镇建设方面的投资达到2亿元,会川、莲峰、锹峪、北寨等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 

五是抓民生、促和谐的成效更加明显。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最终目标,新建中小学校舍2.2万平方米,消除危房面积1.3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标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参合率达到91%。城镇新增就业1616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每年1908元和706元,城乡低保人口分别达到4633人和7.9万人。发放惠农直补资金8388万元,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86万元,干部职工人均津补贴标准每月新增300元,年初承诺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全面兑现。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渭源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是全县上下探索创新、奋发拼搏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五年,是解决疑难问题最多、干部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县上下的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渭源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也为我们加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完善思路。五年来,我们认真分析和审视县情,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完善和拓展发展思路。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确定的工作思路、做出的决策部署是符合发展形势、符合渭源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工作思路,从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 

二是必须坚持投资拉动,在发展中破解难题。五年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政策机遇,论证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投资达到10亿元,投入力度之大、开工项目之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正是因为项目资金的大量注入和强势带动,破解了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在潜力中激发活力。五年来,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培育形成了以马铃薯、旅游、中药材、畜草为重点的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从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增量中体现质量。五年来,我们着眼和谐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全力改善民生,构建了城市与农村并举、农业与工业并进、经济建设与民生改善并重的发展格局,正是因为各项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从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在实干中力求实效。五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创新进取的朝气、自加压力的勇气、负重奋进的志气,带领全县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苦干实干,营造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正是因为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形成了助推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渭源正处于“基础夯实、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小。生产总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扩充总量、优化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融资渠道窄。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化项目储备不足,生产基建领域仍然以政府投资为主,银行信贷渠道不畅,民间资本运作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单一,发展资金短缺,经济持续增长缺乏支撑。三是产业效益低。支柱产业竞争力不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不高,助农增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四是农村发展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五是制约因素多。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公共服务还不完善,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不力。六是发展压力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竞相追赶的发展态势,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思想观念依然滞后,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强,谋发展、抓落实的措施不硬,发展环境还不宽松,发展压力异常巨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全县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全县抢抓机遇、蓄势转型、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分析国内外形势,我们仍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社会事业、三农发展的资金倾斜力度,为我们争取资金,扩大投资,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省上将我县纳入“兰西格”经济发展区,为我们接受辐射,借助外力,推动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兰渝铁路、天定高速、兰海高速、引洮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建成,将使我县成为甘肃中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为我县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城镇功能更加完善,工业平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我们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牢记推动发展职责,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开创富民强县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项目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转型为主线,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扩充经济总量,强势推进工业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强势推进产业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强势推进和谐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强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以上,达到24.6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以上,达到3.2亿元,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44:10:46调整到2015年的29:24: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6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达到6.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4554元。 

根据上述思路和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把握一个关键,突出两大重点,构建三个框架,抓好四项工作。 

——以“加大投入、强化支撑、加快发展”为主题,把握一个关键 

就是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投资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全力实施“项目立县”战略。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有新转变。把抓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各级干部的首要职责,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和超前意识,捕捉政策信息,研究投资规律,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重点和国家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导向,规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重大项目不断档、不缺位。二是在工作方式上有新改进。建立与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有关部门经常性联系的工作机制,做到以工作激情感染人、以诚心耐心打动人,从而理顺渠道,争取支持,全力抓好渭河源头综合治理、农村安全饮水、村社道路改造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总投资640亿元的390个“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衔接争取工作。三是在项目管理上有新举措。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进度和质量的稽查考核,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严格执行《项目资金报账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资金核算管理,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健康运行。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基本程序,规范项目的竣工审计和验收,确保项目效益持续发挥。四是在推进措施上有新机制。抓住“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投资倾斜的政策机遇,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每年至少安排300万元用于项目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继续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项目制度,靠实工作责任,强化项目管理,完善领导责任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工作奖励处罚制度,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项目的积极性,形成全县上下抓项目、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两大重点 

(一)打造工业新城,强推经济转型 

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环节,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是抓平台建设,促集群发展。按照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在完成路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争取项目投资、财政预算列支、市场运作筹资等各种方式,完成集中供热、污水处理、排洪工程、面山治理工程、锹峪河以及蛟龙沟堤防工程建设,完善电力、通讯、金融等服务设施,实现“六通一平”。全力争取实施兰渝铁路园区引线工程,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集加工仓储、物流配送、信息交易为一体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逐步把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产业聚集和工业发展的新城区。二是抓企业培育,促总量扩张。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的思路,在抓好3户企业入驻建设、竣工投产的基础上,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突出现代制药、建材加工等重点领域,寻求与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培育发展一批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抓好物流园区的征地拆迁和建设工作,打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力争到2015年,工业集中区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60%。三是抓政策服务,促要素聚集。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招商项目的技术改造。加强银政、银企合作,落实工业项目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鼓励企业发挥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推进技术创新,开发优势产品。加大工业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切实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以商贸服务、连锁经营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强势推动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二)打造主导产业,助推农民增收 

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重点,全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一是要打造精品景区。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景区建设详规,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实施首阳山、渭河源、洮河风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打造首阳山、双石门4A级旅游景区和灞陵桥—老君山公园3A级旅游景区。二是要提升接待能力。采用招商引资方式,建成三星级以上宾馆3家。采取项目扶持、政府引导的方式,发展110户有档次、有特色的农家乐接待场所。突出生态观光旅游、感悟渭河文化这一特色,开发旅游商品和工艺纪念品,培育渭河源文化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三是要培育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在兰海高速、天定高速等交通主干道制作大型宣传版面,定期组织开展旅游景点推介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全力培育生态旅游品牌,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5亿元,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10%。 

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全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马铃薯产业以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为目标,建成全国一流的优质种薯生产供应基地,新引进、培育马铃薯新品种20个以上。采取“企业引领、协会带动,辐射农户”的方式,建成原原种生产温室500座、原种生产田3.3万亩、良种扩繁基地40万亩,达到年产脱毒瓶苗1.5亿株、原原种3亿粒、原种8万吨、良种100万吨的生产能力,满足500万亩大田用种需求。建成大型种薯贮藏窖200座,年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中医药产业以建设全国有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种植,建成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基地25万亩,其中GAP种植达到15万亩,年干药产量达到5.5万吨以上,建立国家级药源基地。加快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为中心,会川三角路、会川东升、莲峰、新寨中药材专业市场为支撑,部分乡镇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在商贸物流区内建成中药材物流区和仓贮区,中药材总交易量达到8万吨。以精深加工和现代制药企业为重点,培育形成中药材精深加工体系,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其中制药企业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GMP认证企业达到15家,GSP认证企业达到5家,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0家。畜草产业以建设全国有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全力争取全省畜牧大县,不断完善动物防疫、规模养殖、精深加工体系。建立优质牧草基地10万亩,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发展以南山放养虫草鸡为主的规模养殖业,建立以黄香沟为中心,辐射全县的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带。力争到2015年,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5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20%,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将“秀峰”牌、“渭宝”牌畜禽产品打造成全国和全省知名品牌,把我县打造成周边城市鲜活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以“城乡联动、区域协调、统筹发展”为核心,构建三个框架 

一是以县城为主体的核心区。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为目标,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心两轴两区”城市框架,全面完成渭河北路和循环经济园区5条主干道、2条次干道的建设。推进首阳路东段和庆坪路的拓宽改造,新建渭河4号大桥和3座锹峪河大桥,打通城区至兰渝铁路火车站隧道,进一步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全力打造以灞陵桥——老君山公园、渭河风情线为主的城市核心景观,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文明宜居城市。完成污水处理厂、文化剧院、殡葬服务所、蔬菜市场建设,抓好景观桥至清源路、景观桥至3号桥商业步行街,以及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实施供排水管网扩建、城市集中供热二期工程,继续推进城区绿化工程,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力争到“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6万人,切实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 

二是以小城镇为支撑的辐射点。以建设三个经济辐射中心为目标,抓好会川镇纬四路、莲峰镇一号路、五竹镇主街道、路园镇长安路、北寨镇主街道的道路改造及供排水工程。规划建设会川、莲峰镇区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工程和会川文化广场。完成锹峪乡商业街建设,启动建设通济大道。积极推进北寨、新寨、麻家集、庆坪、祁家庙、峡城、大安等乡镇主街道的绿化亮化工作,着力提高重点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 

三是以新农村为基础的经济带。以建设渭河、漫坝河沿岸经济片带为目标,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争取实施二级公路改造、通乡油路、农村通达通畅等交通道路项目,使全县道路硬化里程达到2000 公里,农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争取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饮水安全等重点项目,建设堤防工程20处,新增灌溉面积7万亩,解决1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实施农村能源、危旧房改造和村庄综合整治等项目,发展农村沼气1万户,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6万户,改造农村电网626公里。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天然林保护,争取实施渭河源头综合治理项目,新修梯田10万亩,新增流域治理面积50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实施50个整村推进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渭河、漫坝河沿岸为重点区域的经济带。 

——以“优化服务、惠及民生、和谐发展”为目标,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科学理财抓保障。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公共需求的财政体系为目标,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力争财政收入再创新高。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科学合理安排支出,优先保证工业发展、民生工程、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提高财政综合保障能力。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加大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和项目开工前审计力度,着力打造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公共财政。进一步创新投融资的体制机制,完善融资平台,加速资金周转,实现资金和资本的高效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社会事业抓投入。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成28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的加固重建。积极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建成第三高中,完成龙亭中学搬迁,规划新建幼儿园21所,撤并96所小学及教学点,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管理,优化师资配备,提高教学质量,到2015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30%,职业中学招生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完成县医院、中医院和二院搬迁,规范提高217个村卫生室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8%。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17个农家书屋,积极争取城乡体育和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规范管理抓服务。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监控,加大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和价格监督检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确保市场秩序稳定,全面落实家电、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加强对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安全防控能力。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长效机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增强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构建和谐抓民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实事办理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覆盖面,增强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规范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水平,高度关注受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及残疾人等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改革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 

三、关于2011年的主要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37%、第三产业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抓好项目建设,强推投资增长。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投资导向,以乡村道路、灌溉渠系配套、土地开发整理、安全饮水、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和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优势产业开发项目为重点,预算列支前期费300万元,开展项目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抓住“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有利机遇,全力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争取国家投资达到3.6亿元以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抓好峡口水库除险加固、引洮一期西南部供水等总投资24.3亿元的120个建设项目,保证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二是进一步抓好园区建设,强推工业发展。以打造工业新城为目标,全面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建设集中区管委会办公用房,完成河锹公路硬化、绿化、亮化工作,启动建设工业示范区次干道,完成投资648万元的锹峪河堤防工程和投资1100万元的35千伏变电站建设,规划建设园区集中供热工程和蛟龙沟治理工程,高标准推进园区面山绿化,完成锹峪河大桥的设计等前期工作,完善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环境。抓好中渭生物科技、鑫源药业、生物微肥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物流园区用地指标审批、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沿海地区继续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宣传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介优惠政策和优势项目,引进企业入驻园区。 

三是进一步抓好产业开发,强推农民增收。旅游产业,重点抓好首阳山景区的开发,改善景区基础条件。新建三星级宾馆1家,加强农家乐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新创建市级农家乐10家。马铃薯产业,扶持田地公司等企业建成100座原原种生产温室,支持协会扩大高山隔离区原种繁育面积,通过企业、协会的辐射,带动农户参与原原种、原种扩繁。抓好18个马铃薯一级良种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辐射带动,使全县一、二级良种面积达到28万亩,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积极争取大型种薯贮藏窖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种薯贮藏能力。中医药产业,建成9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25万亩,无公害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引进以现代制药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完成2户加工企业的GMP车间认证,培育2户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附加值。畜草产业,重点要在夯实南山放养虫草鸡数量和发展设施畜牧业上下功夫,规划建设规模在10万只以上的集中养殖小区5个,1万只以上规模放养点50个,建设黄香沟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带。抓好以养殖企业、圈舍改建为主的设施畜牧业发展。同时,抓好旱作农业,做好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四是进一步抓好城镇建设,强推功能升级。全面完成渭河南路绿化工程,抓好公园一期工程、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三期工程和蔬菜市场建设。完成城区渭河南岸区域供热管道的埋设,对住宅小区供热管网进行改造,全面完成城区集中供热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渭河南路与清源路污水管网的连接,启动公园至景观桥段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会川镇纬四路改造和西关物流园区建设,启动建设文化广场。抓好莲峰镇主街道道路排水工程和锹峪乡主街道的拆迁改造,推进路园、五竹等乡镇主街道拆迁改造步伐。 

五是进一步抓好和谐建设,强推民生改善。社会事业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选派10名优秀大学生到工业集中区挂职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稳步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完成龙亭中学整体搬迁建设任务,抓好第三高中和特殊教育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900万元的锹峪中学等3所学校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完成县医院的搬迁,完成县二院搬迁主体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2%以上。完成文化剧院建设和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备配备,新建42家农家书屋,积极争取实施体育馆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改善文体事业发展条件。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示范区创建、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抓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争取实施,加大土地指标审批和储备出让力度,保证建设用地需求。抓好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完善安全监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事办理方面,继续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10件实事:一是启动建设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供暖质量。二是县财政列支300万元,对设施农牧业发展给予补贴。三是落实配套资金300万元建设庆周路;改造乡村道路100公里。四是筹措引洮一期西南部农村供水项目配套资金750万元,新增自来水入户2000户,解决2万名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五是投资2880万元建设廉租住房384套,落实县级配套资金400万元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000户,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六是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300眼;改建卫生厕所5000户。七是改造农村电网245公里。八是改造校舍面积9970平方米。九是规划启动县幼儿园的搬迁。十是抓好莲峰、大安、庆坪、北寨等乡镇农贸市场建设。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创新思维,在领导能力上力求新突破。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切实做到用创新的思维、战略的眼光谋划发展,努力在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上探求新机制、探索新路子,不断提高驾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创新理念,在依法行政上力求新突破。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是创新方式,在工作效能上力求新突破。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程序,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四是创新服务,在执政为民上力求新突破。坚持亲民为民,倾听民声、尊重民愿、维护民利,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从最希望的难点问题做起,从最不满意的焦点问题改起,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入学就医、社会保障、安全稳定、节能环保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是创新管理,在廉政建设上力求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坚持从严治政,健全管理机制,落实问责制度,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推进政务公开,促使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 

六是创新机制,在推动落实上力求新突破。坚持真抓实干,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引导全县上下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激发加快发展的激情和活力。严格实行分工负责制、落实责任追究制,用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确保政令畅通,推动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做好“十二五”期间的政府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渭源县 政府工作报告 渭源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