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4篇

来源:朗基文库网 时间:2023-08-02 10:45:04 阅读:

内容摘要: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

篇一: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

  

  EVALUATIONI

  中小学管理"3:

  CO纠正片面认知读懂精神实质—也谈全面准确理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袁益民(江苏省教育厅,江苏南京210024)摘要当前不少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在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时存在一些片面化认知,主要表现为虚化、固化、泛化、窄化、矮化。读懂方案精神实质,需要坚持深化改革,了解传承性、关注现实性;认识时代之新,抓住根本性、体现引领性;读懂教育评价,坚守专业性、承认局限性;领会总体二字,把握整体性、理解原则性;落实改革方案,彰显指导性、突出有效性。通过环环相扣的“五维”教育质量体系建设,扭转"五唯"评价错误偏向,切实推动评价变革。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减负;“五唯";教育自塑性;教育质量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3-0053-04(请扫本刊二维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当前各地各部门正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抓紧贯彻落实。与此同时,相关的文本解读、政策宣讲、媒体访谈、论文剖析及各种评论文章也井喷式出现。就笔者观察,这其中许多介绍和解读对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方案》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但也存在不少片面乃至错误的认知需要及时纠偏。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见解,以期助力各地探索全面准确理解和落实《方案》的有益路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的所谓学生"立体评价”,甚至引出了"第五代评价"概念,将旨在克服“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错误偏向的教育评价改革神化为普世经验,将国家原本针对严峻而紧迫现实问题提出的带有某种"最后通牒"性质的非常方案当成了理论探索的轻松话题,甚至还有人将一线实践中某些失败的评估教训歌颂为有国际影响的优质品牌,脱离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传承脉络和现实性问题,也偏离了国家出台《方案》的初心与使命,虚化了评价改革的严肃主题。2.固化:削弱改革的整体引领性和对评价根本问

  一、避免“五化”误区,纠正对《方案》的片面认知在解读《方案》过程中出现的片面乃至错误认知,尽管只是因《方案》出台不久人们思想认识还未完全到位而出现的乱象,但却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若以这样的认识去贯彻落实《方案》,将会带来很大的误导性风险。总体来看,这些片面或错误认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虚化:脱离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传承脉络和现

  实性问题如有的研究者从《方案》中看到了无所不包、无处题的关注教育评价改革是个系统性工程,评价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事;具体评价内容既注重发展目标,也关注发展过程,更重视发展结果,还要顾及发展背景;主要评价领域涉及系统、区域、机构、个体和项目等基本工作层面。但有些研究者用“四大评价”“五项评价”等标签指涉方案中的部分总体原则要求和几个层次的聚焦任务,甚至提出构建“四位一体"’教育评价"新体系说”

  (类似于已往所谓"‘五位一体"旧评估体系说),把一些总体原则和具体任务进行并不适当的固化处理,贬损了评价改革完整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削弱了新

  54|

  评价

  |

  〇3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中对于根本性问题的关注和整体引领性。这种看似拔高、其实贬损的做法在相关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

  二、把握“十性”特质,读懂《方案?的精神实质只有全面准确理解《方案》的精神实质,才能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笔者泛化:无视评价活动本身的多样性及具体评价

  认为,我们要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加强领会和学习。活动的局限性如有的研究者一再将评价称为世界性难题,忽略了个别评价模式的悠久历史和部分评价活动相对成熟的经验。用特定评价的问题指代所有评价,似乎只要评价是世界性难题,就可以长期容忍“五唯”错误偏向并让其成为"顽瘴痼疾”,这样显然难以摆脱为评价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而进行辩解的嫌疑,也刻意泛化了教育评价的具体内涵,无视评价活动本身的多样性及具体评价活动的局限性,最终背离了教育评价的专业性。4.

  窄化:破坏《方案》的内容整体性和改革要求的原则性如有的研究者将文件中某个方面评价改革任务下写的几句话说成是该方面改革有多少条要求,窄化了《方案》的总体要求,破坏了《方案》的整体性和改革要求的原则性本质属性,使重在‘‘总体"’的方案及要求由于被逐条割裂开来进行窄化理解而出现碎片化的风险。

  还有人甚至将五大方面改革任务整体目标下的原则性要求理解为这些方面工作的考评指标和评价标准,明显误读了原本体现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改革要求。5.

  矮化:弱化《方案》的指导性要求和评价改革的有效性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理解《方案》时,还出现依据文件中列举的“不得”“严禁等字样条目而建立起严格禁止类、克服纠正类和控制限制类负面清单的做法,看似将相关要求严格落实落细了,其实弱化甚至矮化了《方案》原有的指导性本质属性。对于底线限定性少数条款与方向指导性多数条款重视程度的失衡,导致对于更为重要的带有原则性和根本性的多数指导性要求的关注,被对于更为简单明了的少数限定性要求的重视所弱化,破坏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将影响《方案》的完整实施及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性。1.坚持深化改革:了解传承性,关注现实性学习领会《方案》,首先要了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初心使命。其实‘‘深化”二字已经准确道出这一改革主题在内容上的传承性特征和在目标上的现实性要求。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明白无误地从现实问题中确立改革主题,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在改革方向上把握实际要求,避免由于过于理论化的解读和过于理想化的理解而虚化《方案》的现实目标和要求。更不宜为了说明《方案》的重要性,而简单地说该《方案》提出

  了多新多高的要求,而要明白这些基本要求其实是国家早已提出并反复强调的,只不过一直以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事实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部委早就针对教育评价相关问题提出过许多指导性和指令性要求,近年来更是围绕考试评价、督导评估、教育减负、清理“五唯”和科研评价改革等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

  《方案》从克服以‘‘五唯”为基本表征的教育评价偏向出发,围绕五大方面的基本改革任务,系统化提出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性要求。同时,五大方面改革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虽然有各自的针对性和侧重点,但都围绕整体扭转“五唯”评价偏向这一长期问题,都旨在最终解决好教育评价指挥棒这一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所以,对于文件标题中“深化”二字不能误读甚至虚化,否则改革的主题就可能被弄丟。2.

  认识时代之新:抓住根本性,体现引领性明确了问题之老,还要认识时代之新和路径之别,否则改革也容易跑偏。不难看到,教育评价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与新时代的新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无论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定位、新发展理念的新论述、髙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及发展进入新阶段,还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高度,都要求教育评

  价工作能够转变旧观念、树立新思维。《方案》的根本性任务和各项引领性要求不仅突出了教育的发展规律、学校的办学规律和师生的成长规律,也较好地体现了《中

  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以及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做好新时代教育评价工作,必须以正确的政绩观、绩效观、教育观、人才观及评价观为引领。在教育工作评价改革方面,要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清理不符合改革要求的政策措施,从体制机制上寻求解决“五唯”问题的根本性办法;在学校评价改革方面,要强化评价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真正落实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在教师评价改革方面,改变专业职务等级“贬值”和头衔泛滥问题,引导教师回归课堂、学术和教育本真;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在从根本上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推动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积极探索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改革,变“对于学习的评价”为“为了学习的评价”和“作为学习的评价”,同时切实改革考试评价,真正落实不同教育主体的地位、责任与作用,从长远看需要实现教考招分离;在用人评价改革方面,从毕业生特征出发,真正关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过程及最终完成情况。3.读懂教育评价:坚守专业性,承认局限性从世界范围来看,相对成熟的教育评价活动有督导、视学指导、专业与院校认证、院校质素评审、教育系统监测等,国际上各类评估理论、模式、方法、技术和工具也已取得重要进展。所以,与其一再笼统地强调评价是世界性难题,不如说我们当前还面临评价的中国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我们的“三评一查”活动总体上还是过多过滥,但真正专业的评估活动又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就具体的评估活动而言,并不存在多难或多易的问题,而只有是否适合目的、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可行有用准确、是否受欢迎,故而评估专业领域有实用性、适恰性、可行性和准确性等元评估标准之说。因EVALUATION丨证价

  W中小学管理.2021/03|计1川1^^此,对于评价活动不应泛化理解,而要分清不同的评价理论、模式与工具,分清不同的角色、价值与方法,不能不分评价类型打乱仗。总体而言,教育评价属于专业性活动,是细活、慢活、功夫活,与简单直接的行政性考评督查活动有根本性区别。评价活动的专业性需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及权威性来保证。评价有时可以用作保障基本质量和促进基准面公平的工具,但不应将其混同于一般行政性措施甚至问责性手段。评价的权威性往往是通过其独立性来体现的,而独立性得以成就权威性则要有足够的专业性来支撑。恪守专业性还必须同时承认评价活动的有限性。一方面,承认其有限性的评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专业的,评价并非万能,并不能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而只能辅助解决部分问题,且只是解决到有限程度;另一方面,任何的评价活动均有其具体对象、目标、方法和工具,世上并不存在一种可以包打天下的评价模式。4.领会“总体”二字:把握整体性,理解原则性《方案》以“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指导思想,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并将2035年“基本形成……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改革目标。

  在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更是突出了整体性设计与思考。如在学校评价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根本性标准,还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总体改革要求;在教师评价改革方面,将与教师评价相关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实绩、一线学生工作、高校科研评价及人才称号等要素纳入整体设计。因此,领会《方案》的“总体二字,首先要把握《方案》中改革要求的整体性特征以及系统性和协同性原则。"评价”容易被理解为是对于评估、督导、视学指导、专业与院校认证、院校质素评审、教育系统监测,甚至是排名、评审、评比、检查、验收等一类社会活动的总称。尽管《方案》和重点任务中提及的一些“x

  x评价”有的指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但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具体评价改革应围绕整体性评价改革原则与宏观性改革要求来理解和把握。无论是总体要求中的56|评价|^=21/。3"过程评价”还是重点任务中的“过程性评价”,都只是原则性要求和总体性表述,并不具体指涉一种特定的评价活动、项目或方案。《方案》中提及的分类评价,也只是总体要求中分类设计原则在相关方面评价中的具体体现,而非独立构成一种特定的评估活动、项目和具体模式。因此,不能见到‘‘

  X

  X评价I’的文字就理解为存在这样一种类型的评价,更不能动不动就上升到构建“X

  X评价体系”的高度去认识。同时,《方案》中特别提出的一些需要关注的评价重点也应当从整个方案及几个方面重点任务的整体上去把握,将它们理解为原则性和方向性要求,而并不能将其认定为具体的考评指标和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破坏改革整体顶层设计的原有张力。5.落实改革方案:彰显指导性,突出有效性尽管我们不应将《方案》中特别提出的一些具体评价重点直接认定为日常工作中的考评指标和评价标准,但《方案》作为一个改革的工作方案,我们毫无疑问应当在其提出的所有要求指导下,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全部目标、任务有效落实落细。在目前一些地方及部门贯彻落实《方案》的初期个案中,已经出现了清理相关文件时将方案要求仅理解为严格禁止类、克服纠正类和控制限制类要求的问题,让相关处室报送应清理文件时结果均为‘‘无”需要清理事顼,说明基层在理解和落实体现《方案》指导性本质属性的基本要求上还存在明显偏差。落实方案除了要贯彻其指导性要求,还要落实其有效性原则,这是确保改革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的根本遵循。教育评价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评价从作为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的甄别遴选手段,逐步进化为教育更为普及情况下的行政+预问责手段,但还远未成为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的专业咨询工具。从毕业生的特征始终不能完全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的发展总是差强人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尚未圆满落实来看,教育评价专业服务还有许多事情要去做,在有效性上存在很大改进空间。三、建设“五维”质量体系,切实推动评价变革在当前教育领域所谓剧场效应、囚徒困境、内卷化和“军备竞赛”等各种教育“通货膨胀"现象曰益严峻的过程中,评价实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由评价参与其中的所谓"回音室”效应和认知“过滤气泡”现象,是后现代风险社会中教育领域自塑性的典型例证,使声称服务素质教育及教育改革发展的评价活动实际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专业本质,变成了改革发展的阻碍。解决教育这一自塑性问题的解药只能是教育的自塑性现代化本身,其核心是通过环环相扣的"五维”

  教育质量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扭转“五唯”评价错误偏向。一是从政府、社会、家庭及用人单位认可的“毕业生特性”(学习结果)出发,来定义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以服务学生学习的不断改进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来保障学习结果;三是用学生友好型的学校与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来服务教与学的过程改进;四是以师生满意的学校(育人环境),提供最根本性的学习环境条件;五是通过落实现代分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制度保障),为育人环境改善提供最基本的制度环境。在从思想上领会到《方案》的本质要求后,还要采取切实行动推进改革。一是转变角色定位,真正明晰多元治理主体责任,把"谁来改革、为谁改革、谁来认定改革成效”的分工落实落细;二是转变价值导向,真正确立评价对象主体地位,把涉及“该评的有没有评、不该评的有没有停、评了是否真有帮助"的评估内容辨清弄明;三是转变方法路径,真正发挥专业机构的主体作用,把“什么是专业的评价、谁来承担这种专业性工作、专业评价项目是否实际有效”的工具性问题答对答好。

  说到底,将各种专业评价及各项活动顼目做对、做好、做到位,才是评价改革的真正出路。评价不是要去增加人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而要激发他们u对于学习的渴望"。而以破除“五唯”之名、行火上浇油之实的做法,更是需要我们警惕和防范的。(编辑王淑清)

篇二: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

  

  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涉及的根本问题是

  怎样培养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篇三: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

  

  一、教育为谁服务

  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

  有学者说,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了人,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第二个阶段是发现了女性,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第三个阶段是发现了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世界更加充满阳光和美好。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发现儿童的阶段。

  我们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与发现儿童这个大背景大课题相适应。我们从事基础教育,也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各种原因,但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把儿童作为中心、没把学生作为主体。在中国,发现儿童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干事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教师、家长,而不是学生。

  当前,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儿童,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把教师的还给教师,把家长的还给家长,最后,让学生显山露水,真正成为主角。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最重要的是按儿童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发现儿童,中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进入新天地,迈向新时代。

  当代有许多新做法新探索新经验:如跑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如减负,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都能挖掘出来并充分发挥等等,其实都是在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儿童。发现儿童,是个大课题,我们现在才刚刚破题,充其量还是刚刚开局,今后要做的事更多。但只要我们始终以发现儿童的眼光和襟怀来办教育,教育自会呈现一派新气象。

  二、谈教育培养什么人

  要培养学生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人预测,再过十几年,我们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一般都是三步曲。第一步,成为大国;第二步,成为强国;第三步,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个国家要真正受人尊敬,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和被世界认同的价值观念。我们的教育,要顺应这个大趋势。

  应该承认,目前的基础教育,与这种大趋势还不太适应。我们经常教孩子如何出人头地,如何走捷径获得事业成功。这样的励志是不行的,必须改变,改变要从教育改起。我们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要从长远着眼,要从教学生如何成功转向教学生如何受人尊敬。与成功相比,受人尊敬是个大概念,是个高级概念,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然是个事业成功的人,但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受人尊敬。

  三、谈教育怎么培养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不断超越的过程

  丰子恺先生曾说过,人的生活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的境界,大致在衣食住行的层面;一种是精神的境界,主要指文学艺术等雅致和情趣;一种是灵魂的境界,那就是有理想,有终极关怀,有博大情怀。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特别是对城市人而言,都没有问题了。但是关于灵魂的世界,是否没有问题?

  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整天和学生在一起,大家都有同感,现在的教育工作,效果还不太让人满意的,不是物质境界的教育,不是精神境界的教育,而是灵魂世界的教育。教育工作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不断超越的过程,让学生超越物质的生活而进入精神的生活,超越精神的生活而进入灵魂的生活,让学生有充实而强大的心灵、美丽而高洁的灵魂。

  四、谈创新人才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涵盖基础教育

  我们国家现在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我们一直坚持了30多年。我们在寻找优秀学生、培养优秀学生过程中形成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模式,也成为撬动中国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国家提出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入了起而行之的征程,而且起点高、平台很大、开局很好。下一步怎么办?我想,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拔尖计划”应该向下延伸,在全国也选择20所左右的优质中学创办“拔尖人才”早培班,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一条龙”,让拔尖人才的培养基数更大、基础更牢。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毫无疑问,应该涵盖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等各个学段、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经验屡试不爽、百发百中,那就是只要从娃娃抓起,必定大有前途、事半功倍。在中国办事,还有一条经验也是屡试不爽、百发百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要党和政府真正重视,民众也坚决支持,再难的事也能办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只要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国家战略,只要坚持从娃娃抓

  起,启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一定能成大格局,出大成果。

  五、谈教育均衡

  教育经费应向培养教师、校长倾斜

  我们国家这些年投入了大量经费,几乎所有校舍都在改造,尤其是边区、农耕地区,他们都有一些校舍的硬标准,校舍的硬件设备都已经跟上了,还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都跟上了。但是现在没有跟上的就是优秀教师、校长群体的数量,优秀教师数量、优秀校长数量还不够。我们要培养大批的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国家政府应该把经费向培养教师、培养校长这方面倾斜。而我们培养出的这些老师,也应该有评价机制。看一看各个地区哪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达到了优秀水平,应该怎么鼓励他们,把他们的资源辐射到周边,为更多人服务。这应该是一个国策,就是研究如何大批量的培养校长和教师。

  我们还应该动员那些学术不错、品质不错的人,希望他们能够从事教育,我们也应该动员那些优秀的老师能够终身从教。再有就是动员各个地区的名校,他们除了办好自己的学校以外,应该拿出一些精力帮助区域内,甚至是区域外的学校,把这些学校办好。如果大家都伸出援助的手,我们发展起来就会快一些,也就是说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和学校应该进行联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

  大的工程,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工程,但是我们还应该坚定不移地往前走,希望能够比较快的速度促进教育均衡。

篇四: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

  

  我国当前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从教到学的转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如何在课堂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最基本场所。那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呢?发展学生的思维。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学习?其实,我们可以下各种各样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的变化、人的观念的变化,都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过程。

  思维的变革可以引发社会的变革。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讲,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发明的。那时计算机体积非常大,但每秒的计算能力只有10万次。电子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每秒几千亿次的速度,发展非常快。当初都是大型计算机,后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发明了个人电脑,完全改变了世界。过去谁能想到今天我们拿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所以说,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也引发了社会的变革。再有一个例子是集装箱的发明,过去运输物资是散装的,运输效率很低。发明集装箱运输后,完全改变了运输方式,提高了运输效率。这就是思维变革引发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的例子。

  思维的变革可以引发社会的变革

  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只有思维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201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题为《为21世纪培育教师

  提升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该报告指出,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生活方式等。

  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我国当前的教育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从教到学的转变。不久前,我曾与日本原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对话,我们共同的观点是要建立从教到学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在思维活动中培养。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说,学了以后不思考、不思维,学习是茫然的,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学习不会进步,思维也不可能得到发展。怎么能做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怎么能做到从教到学的转变?首先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探索。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们也经常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但这些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探究式、参与式学习。但是我觉得,我们提倡自主学习需要克服一些误区。自主学习不是个人学习,而是自主的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不是将教师的主张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在思考中慢慢探索。

  自主学习不是个人学习,而是自主的合作学习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都是有差异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到这些差异,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中等水平进行设计的,为了适应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方案。当前,互联网的应用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但这不是否定教师自身的引领作用。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的学习方案,花更多精力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策略和方法,注意个别差异,帮助每一位学生成功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新时代是一个学习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

  教师要主动提倡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并不是个人的个别学习,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同伴一起共同讨论探索进行的。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个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个报告讲到要重新定义教育、学习、知识,认为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同伴之间都要互助式学习。所以,我们提倡个性化学习,不等于是一个人孤立的学习。个性

  化学习是适合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但在实践中还要共同学习,与同伴共同学习,与教师共同学习。

  同样道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模式。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提倡多样化、百花齐放,从而不断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推荐访问: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 新时代 教育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